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年均增速12.9%
来自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最新研究成果发布
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年均增速12.9%
2022年,北京、天津的协同创新指数分别是河北的2.6倍和1.4倍,均比2013年的倍数(6.6倍和4.8倍)有较大幅度降低,表明京冀、津冀间创新指数的相对差距缩小。
2013—2022年,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从100增长到297.6,年均增速为12.9%。
这些数据是1月13日记者从北京大学首都发展新年论坛(2024)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研讨会上获悉的。
会上,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发布了《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2023)》。《指数》从京津冀整体、三省市和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三个空间层面分别构建了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重点分析2013—2022年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发展趋势。
■ 三地间技术联系指数最高,区域创新协作不断加强
“京津冀协同创新既要求三地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水平,也要求增强三地间的创新合作与溢出。”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表示,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包括五个一级指标,分别是创新能力、科研合作、技术联系、创新绩效和创新环境。
《指数》显示,京津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京津冀创新能力指数从2013年的19.5增长到2022年的69.3,年均增长15.1%。这表明京津冀在研发投入强度、研究与试验发展全时人员当量等方面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科研合作止跌回升。2013—2019年京津冀城市间科研合作指数呈现上升态势,2019—2020年科研合作指数急速下降,2020—2022年止跌回升。
“三地技术联系2022年达到93.5,在五个一级指数中最高。”李国平表示,这也反映了京津冀三地间的技术联系越来越频繁,区域创新协作不断加强。
创新环境指数增速迅猛,创新软环境的指标也有显著提高,京津冀创新氛围明显改善。从2013年到2022年,京津冀的创新环境指数从1.4增加到74.6,年均增长55.7%。
2019—2022年,京津冀的创新绩效指数呈现波动变化,创新绩效在2022年回升到25.5。李国平分析,创新绩效的回升主要是由高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GDP比重提高带来的。
《指数》指出,京津冀三地跨区域产业活动活跃,区域产业对接和合作不断深化。
京津冀三地跨省(市)设立企业活动活跃。2022年,三地企业在区域内跨省(市)设立分支机构8200家,增长8.7%。2022年,京津转入河北单位4395个。北京市通州区与廊坊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获批建设。
■ 打造京津雄创新金三角,共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尽管京津冀协同创新成效显著,但《指数》也指出津冀人才流失、京津冀技术交易市场仍存在较大进步空间等问题。为此,《指数》提出对策建议。
加快推进北京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强国家科技力量体系建设,大力支持基础研究,聚力攻克“卡脖子”问题。系统性部署基础研究,促进更多的国家科技创新项目与科学研究中心在北京落地。进一步完善国家战略体系,明确各类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定位,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引入国际顶尖科技人才与机构,为北京前瞻性、引领性原始创新提供支撑。
“同时,打造京津雄创新金三角,共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李国平说,围绕京津冀科技创新一体化定位,强化三地差异化分工和协作。北京市是国际科创中心,致力于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技术创新总部聚集地、科技成果交易核心区和全球高端创新型人才中心。天津市是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现代化制造中心,致力于打造技术研发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成果转化基地、创新型中小企业集聚创新创业示范区。河北雄安新区在京津冀协同创新中发挥“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的重要作用,通过承接北京部分科创功能转移,打造全球创新高地。
《指数》提出,以北京国际科创中心为核心,发挥京津雄创新金三角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区域内布局一批科技园区、研发基地,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和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积极探索跨省市科技园区联合共建新机制,共筑科技研发产业链,打造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创新基地,形成互利共赢、梯度传递式的科技园区发展新格局。
围绕北京创新链布局津冀产业链,打造一批京津冀先进制造业集群。
李国平表示,需要织密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契合点,加强三地间的分工合作,打造从知识产出、科技创新到新产品生产销售的全产业链。推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关村在津冀的分院分园及产学研异地合作机制建设,以创新成果孵化津冀产业新业态。聚焦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氢能、生命健康等产业链,用链条思维统筹谋划京津冀产业布局,以北京优势产业培育和带动津冀做大做强相关产业。
“还要发挥制造业对于经济增长的‘稳定器’作用,京津冀共同打造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李国平说,发挥北京电子信息的优势,加强集成电路系列重大产业项目建设,进一步增强万亿级信息产业集群中的信息制造实力。努力扩大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围绕新型抗体、细胞和基因治疗等前沿领域加大产业化布局。对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加大产能扩张力度。依托产业链分工,打造京津冀先进制造业集群。
《指数》还建议,加快科创体制机制改革,打造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
持续优化企业开办经营环境,激发经营主体活力。优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商事制度,实现营业执照和行政许可“一套材料、一窗提交、并联审批、同步出件”,实现更多经营主体“准入即准营”,进一步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从专项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科技、金融、人才、“放管服”改革等环节,打通现有政策体系对开放平台的接口,使开放平台能享受现有的政策优惠支持。
在完善科技服务政策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方面,《指数》提出从政策与资金多方面支持技术转移、检验检测等科技服务业企业发展,优化科技服务业营商环境。建立综合性数字化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减少创新供给端与需求端的信息不对称,实现创新要素高效对接。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综合市场,提高科技中介服务企业的服务效率与质量。
李国平认为,还要完善体制内创新激励机制,落实科技投入容错与免责的政策。建立健全市场化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体制内科技股权、科技创新绩效激励政策,鼓励国有企业加大科技领域研发投入。(河北日报记者 米彦泽)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河北日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燕赵都市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