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基层|“博士农场”的科技范儿
来自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11月22日,苑文玉向记者介绍瑞熠天生产的淀粉产品。河北日报记者 高 珊摄
“哞儿……”11月22日,易县伊馨源博士农场里,一头懒洋洋的大黑牛在饲养员的轰赶下,前蹄支地,试了几次才摇摇晃晃站了起来。
“这是日本的肉牛品种,一头出栏得有1800斤,可出肉900斤。”看着眼前壮硕的大黑牛,伊馨源肉牛养殖场负责人马臣的笑容十分灿烂。
马臣今年72岁,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牛倌”,“我家往上三代都是养牛的,现在孩子们也都跟着我养牛。”
养了一辈子的牛,马臣却说自己其实不懂牛,“过去养牛,不讲究方式方法,辛辛苦苦好几年,收入却时高时低。”
如何降本增产,是马臣琢磨最多的“心上事”,也是易县有关部门的“上心事”。
去年8月以来,易县以博士(博士团队)为依托,加快推进“博士农场”建设,借助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打造了7家“博士农场”,生产范围涵盖良种繁育、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等领域。伊馨源是最早一批挂牌的博士农场。在易县县委组织部和农业农村局牵线搭桥下,马臣的养殖场迎来了一位真正“懂牛”的专家——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教授苏华维。
“管理比较粗放,不同品种的牛圈养在一起,没有做种类细分;饲料没有科学配比,喂多喂少全凭感觉,不利于成本管理……”初到养殖场,苏华维就一口气指出了几个问题。
有了专家指导,马臣当机立断,整改养殖场:细分牛群,按不同种类科学配料;根据不同牛群需求,加减基础饲料供给;更换饲料加工设备,提高饲料利用率……
一项项细细调整下来,马臣惊喜地发现,饲料比原先省了不少,牛却比原来长得更好,“每头牛出栏平均多增重100斤,饲料支出还比往年省了100多万元。”
现在,在苏华维指导下,伊馨源肉牛养殖场引进了日本和牛、安格斯和牛等高端品种,细化了肉牛阶段养育,进一步优化饲料配方,提高牛肉的品质。
不久前,在河北省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伊馨源肉牛养殖场展示的狼牙山黄牛肉受到评委、专家的一致好评,伊馨源也被河北省畜牧业协会评为全省十佳牛肉品牌企业。
伊馨源东北方向,易县另一家博士农场河北瑞熠天淀粉制造有限公司的车间里,数台淀粉加工机器高速运转,一条条生产线上的精细加工淀粉制品过秤装盒,等待运往各大商超饭店。
这些年,以优质的红薯品种为基础,瑞熠天生产的鲜食产品、淀粉类产品等颇受市场欢迎。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持续的开拓创新,这两年,公司总经理苑文玉将视野对准了快速发展的预制菜加工市场。
不承想,难题却接踵而至。
“淀粉在烹饪中,多是用于挂糊的,可以起到嫩肉、保水的作用。预制菜中对于淀粉的用量很大,不同菜品需要不同性状的淀粉,这就要求对淀粉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苑文玉说,要实现这些,离不开理论成果和技术的支撑。
在苑文玉一筹莫展之际,县里为他对接上了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沈群。巧的是,沈群带领的科研团队,在多年研究中复配出了不同特性的淀粉,却一直没找到产品落地的平台。
一方有需求,缺少技术;一方有技术,需要平台。苑文玉与沈群一拍即合,双方很快建立了合作关系。
在沈群团队的技术支持下,目前,瑞熠天针对预制菜市场,研发出了7种不同特性的淀粉,深受市场欢迎。
“基于沈群教授带来的复配淀粉技术,我们还生产出了以纯淀粉为原料的、不添加明矾明胶的红薯和马铃薯粉条,其外观像水晶一样晶莹剔透,口感Q弹爽滑。”苑文玉表示,他们新研制的粗粮代餐粉马上要进入连锁超市。
如今,在易县,博士农场既是企业创新发展的舞台,也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博士农场工作启动以来,得到了来自中国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团队积极响应,吸引了一批高科技人才为当地农业产业赋能。
“易县将继续加大博士农场申报和支持力度,全力做好专家人才服务保障工作,借助人才智力优势,让更多科研成果在易县转化落地,助推乡村振兴。”易县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朱俊冬表示。 (河北日报记者 高 珊)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河北日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燕赵都市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