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行·看振兴|河北海兴:跨村联合社,盐碱地上助增收
来自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跨村联合社,盐碱地上助增收
——海兴县以村党支部联建推进乡村振兴
11月9日,在海兴县张会亭镇北齐村的大棚内,农民在对茴香进行田间管理。 通讯员刘国斌摄
11月7日,在沧州市海兴县张会亭镇北齐村的茴香种植基地,双庙村党支部书记刘雪竣穿行在大棚中,查看棚室内茴香的生长情况。“这里种的是本地特产‘多刀茴香’,每年播种一次,可收割6至8茬,每亩能收入3万余元。现在,分散在附近3个村的400多亩大棚茴香马上就能进行首茬收割了,我们将通过配送车直供京津冀大型商超。”他言语中充满期待。
双庙村的党支部书记为何对北齐村的茴香这么上心?因为刘雪竣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海兴县康源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这个联合社是由双庙村、北齐村等10个村的合作社为主要股东组建的,在“多刀茴香”适种地带的双庙村、北齐村、南齐村流转土地,推进规模化大棚茴香种植。
海兴县地处渤海之滨,有约30万亩盐碱地。为促进盐碱地上的农民增收、村集体经济壮大,当地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实施村党支部联建,由致富带动能力强的村党支部牵头,在各村党支部领办的村合作社的基础上,按照地缘相近、产业相联、资源共享的原则,入股组建联合社,把原本分散到各村的上级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整合使用,并发挥联合社集中统一管理优势,用好当地资源,发展壮大特色产业。
康源蔬菜联合社正是瞄准开发“多刀茴香”这一独特种植资源,在10个村党支部联建基础上组建的。
“我们镇种植‘多刀茴香’已有60多年历史,其中北齐村、双庙村、南齐村等核心区的茴香品质突出。”张会亭镇党委书记李岳晓介绍,为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当地引导附近各村以省专项扶持资金为牵引,带动村集体和广大村民出资入股村合作社,再以村合作社为单位入股联合社,聘用专业人员从事种植、管理、销售,并根据入股情况分红,实现强村富民。
“联合社统一经营,有利于引入先进农机、农技,走科学化种植、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之路。”刘雪竣说,没有联合社,单独一个村卖不上价,因为没有规模种植就没人来收菜。现在当地“多刀茴香”已打入京津冀大型商超,并实现出口。今年种植的1000余亩大棚和露天茴香全部销售后,预计将为10个村集体增加收入100多万元。
如果说康源蔬菜联合社的发展,重点在于用好了当地种植资源,那么另一个联合社——海兴县渔沣渔网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则更好发挥了联合社的统一经营管理优势。
坐落于张会亭镇东范村的海兴县图振渔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渔网加工厂里,生产车间内5台机器隆隆作响,机器上线轴飞速旋转,丝线通过机器结成一张巨大渔网。“我们生产的渔网主要用于深海捕捞,这批产品下线后将马上发往辽宁。”村党支部书记杨景铎说,这个加工厂是渔沣渔网联合社管理的厂区之一。“联合社负责跑市场,我们村合作社不用在这方面费力,订单也排得满满的。”
渔沣渔网联合社今年3月正式运营,吸纳了张会亭镇10个村的合作社入股,在其中4个村设有渔网加工厂。联合社成立之初,因为有多年的渔网加工和销售经验,大徐庄西北村党支部书记徐智勇被推举为联合社理事长。
徐智勇充分发挥自己熟悉渔网市场的优势,带领大家建立统一的管理、销售平台,打造生产、经营专业化队伍。“各村合作社联合起来,可以吃大订单,一起应对外部竞争。”徐智勇说,如今,他们的渔网已经打开了沿海市场,并实现外销。
联合社运营半年多,就为入股村集体带来不少收入。“我们村集体已经分红3万元。”杨景铎说,以前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想为村民办点事,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在村集体经济壮大后,村里新装了路灯,还雇了专人打扫街道,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村党支部的权威性也大大提升了。
“壮大村集体经济,重在提升‘造血’能力。”海兴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龚晓宇表示,当地通过组织联建、资源联合、产业联育、成果联享,在盐碱地上发展特色农业和加工业,致力于从根本上解决村集体收入无法持续增加的难题。截至目前,全县已建立12个特色产业联合社,带动全县30%的村集体经济平均增收5万多元。(河北日报记者张岚山、袁铮)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河北日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燕赵都市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