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田变良田 绘就好“丰”景 ——石家庄市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来自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9月8日清晨,穿过平坦宽敞的田间水泥路,藁城区朱家庄村党支部副书记赵永彬闪身进入农田。
此时的玉米已长得一人多高,农田里间种的大豆长势同样喜人。赵永彬穿梭其中,细心查看着庄稼的长势。
“马上就要收获了,今年庄稼产量咋样,心里有没有底?”记者问道。“肯定没问题!”赵永彬自信满满,“咱这儿都是高标准农田,高产稳收。”
种粮要高产,良田是保障。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强调,要全力提升耕地质量,真正把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
多年来,我市始终坚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围绕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坚持新建与改造提升相结合,集中力量打造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进一步筑牢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础。
数据统计,我市现有耕地632.7万亩,永久基本农田546万亩。截至2022年底,全市累计投入46.7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452万亩,一幅“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的良田美景逐步呈现。
粮田变良田
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朱家庄村土壤肥沃,适合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作物。但由于早些年农田基础设施差、农田不连片、生产“碎片化”等因素,村子的农业发展始终达不到理想状态。
“过去的田间路都是土路,一下雨就变得泥泞不堪。有一年夏收赶上下大雨,人和机器都下不了地,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麦子坏在地里,别提心里有多难受了!”赵永彬回忆道。
然而,随着我市持续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朱家庄村的问题迎刃而解。“我市通过农田水利建设、农田地力提升、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等举措,全面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科科长康哲宏表示,“并且加强对农田的‘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引导促进土地小块并大块,支持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有效提升粮食生产规模化、设施化、机械化水平。”
经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后,朱家庄村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粮田变成良田。2022年,该村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流转1300亩土地,与北大荒粮好(河北)农服公司达成合作,利用该公司的优质资源开展种管收销全程化服务。
很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优势得到体现:经过科学的检测,统一种上了最符合土壤条件的种子,保障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地里铺上滴灌管网,彻底告别传统的浇水方式,既节约土地又减少人力;收获期一到,大型农业机械顺着田间路下地作业,既省时又高效……
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大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村子农业生产上了“多重保险”,让朱家庄村村民的丰收更有底气。
不仅如此,从小农散户生产转型到规模化集中生产,村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得以转变。“过去为了几亩地,村民们被‘拴’得挪不开身。”赵永彬告诉记者,“现在把土地托管出去,村民保底有每亩400斤小麦加400斤玉米的收益。自己还能腾出时间干别的营生,一举多得!”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多年来,我市持续加强政策供给,加大财政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量和质“双提升”。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003.9万亩,单产达到434.5公斤/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1.9%,小麦、玉米基本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与此同时,随着一批优质生产基地的成规模发展,也为农民增收打下良好的产业基础。
良田配良技
科技赋能节本增效
还有不到一个月时间,石家庄市正定县西平乐乡南化村村民王九侠种下的20亩花生就要成熟了。这个时间段,正是花生吃水的时候。
若是换成往年,王九侠需要起个大早叫上帮工,一块儿赶着给地里的花生浇水。可今年情况有变:王九侠不慌不忙地在手机上操作几下,动动手指就轻轻松松完成浇水工作。
为啥变化这么大?王九侠把记者带到花生地,指着一旁的“铁皮房”道出原因:“全靠这套地下深埋水肥一体化精准滴灌技术,在手机上安装上专门的程序就可以实现远程浇水施肥,帮了我的大忙。”
去年,正定县在南化村开展总投资1170万元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村干部找到王九侠希望把他家作为项目示范点之一。得知这一消息后,王九侠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随后,正定县农业农村局以亩均3000元的投入,在他家的田地里安装了地下深埋水肥一体化精准滴灌设备。
新技术效果如何?今年夏收王九侠得到答案。“今年平均每亩小麦的产量比往年多了近200斤。”王九侠兴奋地告诉记者,“与传统大水漫灌的方式不同,这种精准滴灌技术综合利用滴灌、北斗导航、自动控制、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技术手段精准控水控肥,效果非常好。”
新技术不仅增效更能节本。“往年浇水一天的用工费就得300元,现在浇水一天电费也就在40元左右。不仅如此,相比之下新技术至少节肥30%。一来二去,成本在无形中降低很多。”王九侠又为记者算了一笔账。
自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来,我市逐步提高建设标准,把更多先进的农业技术融入进来,进一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灌溉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在建设高标准农田过程中,我市坚持把田间水利设施作为优先建设内容,通过引进新技术、更新新设备等方式,推进高效节水灌溉规模化、集约化。”康哲宏说。
在南化村的艾德农场同样有不少“黑科技”。“这套智能灌溉控制系统,将所有监测数据可视化。现在我们足不出户也能对农场的状况了如指掌。”在负责人吴龙的介绍下,记者看到了办公室内的电子屏幕上显示出各类相关数据。
系统对土壤墒情、气温、湿度、光照强度、虫情病害等方面的智能监测功能,让吴龙兴奋不已:“这些宝贵的监测数据,为我们农场生产决策提供可靠依据。有了先进科技的支撑,农场的未来发展充满无限可能。”
农业生产根子在土地、出路在科技。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够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装备更新。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农业新技术、发展新模式应运而生、示范推广,我市的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效益正在不断提高,农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愈发强劲。
建好更管好
巩固农田建设成果
高标准农田“三分建设、七分管护”,建后管护是农田建设管理的重要内容。
高标准农田如何管?为进一步巩固农田建设成果,破解“重建轻管”难题,我市不断探索建后管护模式。
我市按照“建管结合、建管并重”的要求,坚持“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建立“县负总责、乡镇监管、村为主体”的管护机制。项目工程验收合格后,及时进行工程移交,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水、路、林、电”等所涉及工程逐项明晰产权、确立管护主体、签订管护协议,明确产权归属、双方权益和管护范围、管护责任、管护标准。
为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护工作落实,项目区大部分村建立了农田管理综合服务队伍,根据村大小农田管理综合服务队伍由5-9人组成,人员为村老党员、村民代表或种植大户。主要服务包括:农田水利设施管护、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大棚房和撂荒地的排查;农业用水管理、机井管理人作用发挥、建立农业用水奖补台账等内容。
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模式应与当地的自然资源条件、生产经营模式、经济发展水平等情况相适应。如今,我市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四种管护模式。村级组织管护,对于村两委干部组织能力强、经济实力好的村,压实村级管护责任,建立村级专门的管护队伍;新型经营主体管护,在土地流转程度比较高、新型主体发展较好、规模化生产程度较高区域,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前,同新型主体签订管护协议,压实新型主体的管护责任;农业协会管护,在一些农业协会健全、作用发挥好的地区采取协会管护,发挥农业协会组织健全、队伍覆盖面广的优势,做好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工作;购买第三方或商业保险,对于管护力量较为薄弱、能够争取上级资金或者本级财政能够安排专项资金的地区,采取聘请第三方机构、购买商业保险、成立专职管护队伍等方式,做好建后管护工作。
“接下来,我市将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信息统一上图入库,实现有据可查、全程监控、精准管理、资源共享。进一步落实高标准农田管护主体和责任,建立健全县级统筹、多渠道筹集的管护资金保障机制。同时,继续加强引导和激励各类受益或管护主体参与高标准农田设施的运行管护,保障农田工程设施良性运行,确保高标准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市农业农村局三级调研员张爱民说。(记者 岳金宏 李坤晓)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河北日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燕赵都市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