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沧州黄骅旧城镇仙庄片区7600余亩旱碱麦“开镰”
来自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河北新闻网讯(燕赵都市报纵览新闻记者 李家伟 通讯员 任振宇、赵俊杰、任国阔)汗水浇灌希望,旱碱麦迎来了丰收时刻。6月9日,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7600余亩旱碱麦喜迎“开镰”,10余台大型收割机械在麦田里紧张作业,农技专家走进田间地头指导农户作业,为夏粮丰收“保驾护航”。
在后仙庄村,伴随着机器的轰隆声,4台收割机在麦田里来回穿梭,掀起阵阵麦浪,丰收的喜悦写在了农户们的脸上。“今年年头儿好,风调雨顺,这产量是这些年最高的了。”后仙庄村民杨东进说。杨东进表示,他家好的地块亩产产量稳超300公斤,一般的地块亩产也达到250公斤以上,算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丰收年。
“今天我们村3800亩旱碱麦开镰收割,目前丰收已成定局。下一步我们将成立合作社,让农民更加富裕起来。”后仙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刘玉锁说。
据了解,旧城镇今年种植旱碱麦面积达9.2万亩。为了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镇政府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惠农补贴,给所有夏粮都上了“保险”。还邀请农技人员进行田间“把脉”,让种粮农民从农业机械、田间管理都享受到标准化、高效的管理,最大限度的保证小麦长势,提高粮食产量。
据统计,今年渤海新区黄骅市小麦播种面积60多万亩,亩产预计240公斤以上,总产量预计可达14.6万吨,较上年增长近两成。
据介绍,近年来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深化盐碱地综合利用,聚焦黄骅旱碱麦产业提升,借力全国小麦绿色高质高效项目,围绕集成推广黄骅旱碱麦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开展小面积高产攻关和大面积示范推广,实现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配套。全市创建了百亩攻关田20个、千亩示范方20个、万亩高产片5个,辐射带动20万亩优质旱碱麦生产基地建设。
新闻多一度:
麦浪映着笑容,杨东进家的麦子丰收了!
通讯员 任振宇、赵俊杰、任国阔 燕赵都市报纵览新闻记者 李家伟
“今年麦子长得好,从半个月前我就盼着这一天呢!”6月9日,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后仙庄村村民杨东进家的20亩小麦开镰了。
一大早,杨东进就来到地里,等待联合收割机前来收割。看着田里金黄的麦浪,他脸上的笑容就没消失过。“对咱农民来说地里有个好收成比啥都重要,就盼着丰收的这一天呢!”杨东进说。
上午8点多,联合收割机驶进了麦田,伴随着隆隆的机器声,一垄垄小麦被收进机腹,黄澄澄的麦粒输送到运粮货车上。杨东进抓了一把麦子放在手上,查看着麦子的质量。
“你瞧,颗粒饱满,亩产量至少300公斤。”杨东进说。他表示,今年的产量之所以创下往年之最,除了后期雨水及时,种子好之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农技专家的田间指导。农业农村局安排农技人员到地里测麦子长势,指导村民进行‘一喷三防’,解决了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为增产增收注入一针“强心剂”,有专业农技人员“保驾护航”,杨东进和其他的种植户对连年丰收都信心十足。
“下一步,我们村要成立专业种植合作社,地块大了不仅能降低成本,还便于统一科学管理。照这样发展下去,今后我们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对于未来,杨东进充满憧憬。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河北日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燕赵都市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