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郭海博:铁艺光影里的艺术人生

2022-11-08 07:18:17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郭海博稿子配图1_副本.jpg

郭海博在指导女儿郭墨涵创作。郭海博供图

不久前,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结果揭晓,河北省省级非遗项目“郭氏铁板浮雕”传承人郭海博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锤炼技艺、扎根大地、深入生活、匠心传承……三十多年来,郭海博将中国民间传统工艺中的金属雕刻艺术与西方绘画、雕刻艺术融会贯通,用手中榔头敲打出一幅幅生动逼真、质感强烈的艺术作品,让冰冷的铁板绽放出别样魅力。

锤炼技艺,用执着坚守铸就“工匠精神”

一袭牛仔布围裙,一副防护眼镜,一双帆布手套,走进郭海博艺术创作工作室,印象最深的是郭海博像一个铁匠,只见他左手执錾、右手持锤,在铁板上上下翻飞雕刻,叮当作响,一錾錾下去,一件名为《牧场晨曲》的铁板浮雕作品浮现出了另一番光景,人物表情细致入微,牦牛毛发根根分明,栩栩如生。

如何在生冷坚硬的铁板上敲打出鲜活生动的作品?“最重要的是坚持。”郭海博深有感触地说,制作铁板浮雕,既无前人留下的完整史料可参,又无现成样品可鉴,全凭艺术家的灵感设计和手中的榔头、錾子在铁板上反复捶打和錾刻来实现。每一件作品都需经过万千次的捶打,才能使人物表情、动植物特征、山石肌理等出神入化、灵动如生。

据郭海博回忆,从举锤敲打第一天开始,三十多年来,他基本没有休过节假日,全将这些时间投入到了铁板浮雕艺术的探索与研究上。为了实现心中梦想,他说服妻子把节约下的生活费,用来购买电剪、台钳、砂轮等工具。“我还动员母亲腾出了一间6平方米的储物间当作坊。为了不影响左邻右舍,将作坊全用破棉被封死,不管寒冬腊月还是盛夏酷暑,天天在里边捶打,那些被敲废的铁板是以吨来计算的。”

由于天天干无名无利纯赔钱的事,郭海博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有人说他“走火入魔了”,也有人说他“脑子进水了”“吃饱了撑的”。面对别人的冷眼讥讽,郭海博没言苦,也没放弃,在一次又一次失败和日复一日坚守中找寻铁板浮雕的艺术密码。

凭借执着坚持,2004年,郭海博的铁板浮雕佳作《丑娃》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奖金奖。后来郭海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从此,“郭氏铁板浮雕”成为中国工艺美术星空中一道绚丽夺目的彩霞。“郭氏铁板浮雕”这一独特的雕塑形式,也填补了金属浮雕领域的一大空白,自成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见到铁板浮雕作品后曾题词夸赞——“铁笔传神”。

一件件作品代表着郭海博为此付出的心血与艰辛,一项项荣誉的背后是郭海博三十多年来的执着与坚持。“锻造铁板,也是在锻造自己。今年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这是对我最高的认可和肯定,同时也给了我很大的动力。今后我将继续锤炼技艺,丰富创作题材,将铁板浮雕工艺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求变求新,让它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郭海博说。

扎根人民,从百姓生活中汲取艺术灵感

静谧的石屋、粗粝的老墙、安详的老牛,作品《山里人的希望》在郭海博看来是一幅有所创新突破的作品,整幅作品打破过去层层凸起的锤锻方式,通过采用凸凹结合的创作手法来表达画面的层次感,描绘了一幅太行农家生活和谐温馨的图景。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给了我不尽的创作源泉。”在郭海博的思维中,艺术创新不需要太多的程式和框框,生活中只要是美的就可以借鉴。多年来,郭海博无数次探访太行山,足迹踏遍太行山古村落,那里的山石、树木、瓜果蔬食、马骡牛羊、农具和石碾、井台,还有那慈祥善良的村夫、老妪,都深深印在他心灵深处,使他创作的“太行风情”系列作品真实而感人。

郭海博的创作,还有西藏风情系列作品。在他心目中,青藏高原是丰富的、多彩的,丰收的喜悦、成群的牛羊……高原上那些美好的日子,很适合用铁板浮雕艺术去表达。在青藏高原,郭海博把情感融入寻常百姓的现实生活中,那些久违而真诚的笑容,陌生而善良的人们,那种吃苦耐劳而顽强的意志,大写意着强悍刚烈的民族风骨,郭海博不断从中汲取着艺术灵感。

“为了创作西藏风情系列作品,我们已经跑遍了所有藏区,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都留下了我们采风的足迹。”郭海博说,采风不是走马观花,只有沉潜民间,才会体验到那里的人情。也只有这样,创作的铁板浮雕作品才能给欣赏者一种美好的感受。

表达对冬奥会祝福的《虎娃迎冬奥》、展现抗疫精神的《我上》、讴歌时代先锋的《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近年来,郭海博和女儿郭墨涵紧扣时代脉搏,每一锤、每一錾都饱含着父女二人对时代的感悟和对艺术的挚爱。郭海博表示,今后将继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记录新时代的新变化,用最“硬”的铁板浮雕艺术,创作出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作品,更好地讲好河北故事、中国故事。

薪火传承,让古老非遗走进大众生活

随着铁板浮雕技艺日渐精湛,郭海博头上也爬满了白发,他开始感到力不从心。让他欣慰的是,女儿郭墨涵大学毕业后,主动传承了父亲的事业,创作的铁板浮雕作品也呈现出自己的特点,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将铁板浮雕技艺传承下去,不能局限于家庭,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它。”郭海博和女儿共同编写的《郭氏铁板浮雕制作技法》,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铁板浮雕的创新发展与制作技法,慨然奉献给读者,展现了一位艺术家赤诚坦荡的胸怀。“让铁板浮雕这项非遗技艺真正走进大众生活,不仅要专注于作品创作,还要有一套完善的理论研究,只有传承下去它才能发扬光大。”

如今,铁板浮雕非遗进校园活动启动,郭海博在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内建立起了非遗社团、“郭海博铁板浮雕艺术馆”等平台,并通过这些平台开展“弘扬工匠精神”等活动,用自己的经历和故事激发学生们更多的想象和探索,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社团,走进艺术馆体验、学习铁板浮雕艺术。

“要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融入生活。”近年来,为了让“郭氏铁板浮雕”真正走进大众生活,郭海博在专注于工艺收藏品创作的基础上,拓宽思路,将艺术性和实用性相融,开发出一系列非遗文创品——大漆彩铜茶针、手工纯铜茶拨、香插等。铁板浮雕不再仅仅是艺术的符号,还成为服务当下生活的文化资源,在自然而然的过程中得以传承与传播。

与此同时,郭海博铁板浮雕艺术馆经常参与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澳大利亚墨尔本理工学院师生、美国威诺纳州立大学和立陶宛马格努斯大学的教授、韩国工艺美术代表团等都曾到这里来参观、交流。“郭氏铁板浮雕”艺术将中华传统文化之美传播到世界各地。(河北日报记者史晓多)

责任编辑:张云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