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聚焦河北

江河奔腾看中国·运河人家|行运“冀”录者

2022-10-07 14:35:56 来源:冀云

扫码阅读手机版

c07efc2862ca1ff2794c96351a97ed88_1664528401065063953_h=216&w=750.jpg

1944d7f41e4893ed3b1c6e2bda26ed46_1664528891113050074_h=951&w=720.jpg

bae40fdaa2b64f29139d031d87d19972_1665098253492004011_s_h=1112&w=720.jpg

“长河日暮乱烟浮,红叶萧萧两岸秋。夜半不知行远近,一船明月过沧州。”清代诗人孙谔一首《夜过沧州》,描绘出沧州的运河胜景,两岸美景入画来,一船精彩映沧州。

“古色古韵的百狮园,蜿蜒流淌的运河水……走着,看着,这些景,总也看不厌,拍不完。”今年54岁的王剑江是沧州市黑白艺术摄影协会主席。作为土生土长的沧州人,他对大运河有着深厚的情感,每隔几天就要到运河边,记录这里的变迁。

“国庆节期间,我们协会组织了行走沧州大运河的采风活动,很多摄友报名参加,拍了很多运河的美照,大家都很有收获。”10月5日一大早,王剑江收拾好拍摄设备,就急匆匆地出门了。这次,他要跟儿子一起合作,拍摄深秋的大运河美景。

“我家就在运河岸边,拍摄大运河20多年了,对于运河的变化,我感受特别深。几十年前,我的摄影前辈们拍的是干枯的运河;现在,我拍的是重现生机的运河。”徒步拍摄运河成了王剑江生活的一部分,他称之为“行大运”。

每天天不亮,他就背着相机出门,生怕错过这一天的好光景。“拍日出、拍夕阳、拍人物、拍美景……可我去的最多的地方还是大运河。”同一个拍摄地点,王剑江每个月至少要去四五次,只为记录下运河沿岸最美好的瞬间。

为了见证运河的发展,王剑江珍藏了很多沧州有地标意义的老照片。“我希望记录更多的家乡变化,拍出多彩的生活。”他遵循前辈们走过的路,用无人机拍出同高度、同角位的好照片,用对比的形式记录沧州的发展和变迁。

“这是我四年前拍摄的捷地村,当时捷地减河都干涸了,附近村民在河道放羊。再看今年上半年拍的同一位置的照片,水草丰茂,宛如烟雨江南。”王剑江激动地说。

“2014年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我们感到非常的骄傲和自豪。作为运河沧州段本土的摄影人,我们更有责任和义务去记录运河的嬗变。”

对于摄影,王剑江从喜欢到痴迷,如今从痴迷中,又找到了更多的社会价值。由于生在武术之乡,王剑江对武术文化深有感情。为了弘扬和发展沧州武术的忠勇侠义,他将本地武术的53个拳种门派基本拍摄完毕。

“不只是武术,其实对于很多非遗传承项目,我们都是在抢救式拍摄,很多手工艺技艺和武术门派,都在面临失传,也有一些传承人,没等到我们来记录,就已经过世,实在令人惋惜。”王剑江动情地说,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保护好、发扬好、传承好,“我们有责任积极参与进来,用镜头记录非遗魅力,推动文明互鉴。”

据了解,王剑江河的团队曾历时3个月完成了10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拍摄,在大运河沿岸8个县(市)区拍摄了非遗传统曲艺项目木板大鼓、传统武术霹挂拳、传统戏剧哈哈腔、传统杂技吴桥杂技、传统技艺泊头火柴制作技艺……一项项经典非遗传承项目被记录下来。

2022年9月1日,数百年后的仲秋时节,京杭大运河沧州中心城区段实现旅游通航。王剑江在“行大运”之外又多了一种新的选择——可以泛舟而行,游在运河,记录两岸的古韵新生。“我希望以后京杭大运河能够全线通航,乘船一路南下将运河沿线的各个城市的运河人家记录下来。”

王剑江告诉记者,目前他们正在策划组织沧州市第一座运河数字图像档案馆,“希望能够将沧州运河的老照片进行归纳整理,将沧州和运河的历史以图片的形式记录下来,让瞬间成为永恒。”

在运河两岸像王剑江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既是记录者,又是见证者……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行走运河。

监 制:王悦路策 划:张 妍

统 筹:闫 玲编 导:陈学涛 

拍 摄:郑皓天制 作:张霄宇 

视觉设计:许晓星特别鸣谢

片头题字:任 源

责任编辑:郑晓娟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