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聚焦河北

践行嘱托 基层实践① | 新一代务林人:守护好心中那份牵挂

2022-08-23 13:19:38 来源:冀云

扫码阅读手机版

“宽度够了。后面的坡土面再往后扒拉扒拉吧。”

时值正午,塞罕坝机械林场营林科科员袁中伟依然在尚海纪念林中忙碌着。他蹲在林间,用卷尺测量着工人刚挖好的树坑尺寸,耐心地给出自己的意见。

尚海纪念林是塞罕坝百万亩林海的起源地,也是“80后”造林人袁中伟守护和奋战的地方。高天流云下,一行行、一排排落叶松、云杉、樟子松,像挺拔的卫士,骄傲挺立在大地之上,宛若一道“绿色长城”。

“十一年了,太快了。”袁中伟抚摸着苍翠的树干,由衷地感慨道。201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刚毕业于新疆石河子大学的他,听说了塞罕坝的故事,内心大为触动,决定来这里扎根,一展所学。

刚来的那会儿,袁中伟感到极度的不适应。抛开恶劣的气候、条件的艰苦,最难捱的还是孤独。每天一个人上山造林,吃、住都在山上,手机也没有信号。“来了,就应该将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守护这片林子。”袁中伟憋足一股劲,迅速克服了不适,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太累的时候,他就去看看之前种过的树。看到小树一年年长高,内心便被成就感充满。“正是这种想法激励着我,要在这儿一直坚持下去。”

相比袁中伟这只“外来的凤凰”,“90后”刘鑫洋则是土生土长的塞罕坝人。从小听爷爷、爸爸讲着塞罕坝的故事,每天上山和小树苗“比身高”……刘鑫洋打心里对这片林子有不一样的情感。

“也不是没有别的选择,但终究抵不过心中的那份牵挂。”从大学志愿填报到毕业后考编选岗,刘鑫洋心心念念的,就是回到塞罕坝,成为塞罕坝机械林场千层板分场的一名技术员,继续守护这片绿色。

“自己亲身经历后,才真正感受到这份工作的辛苦和伟大。”一直奋斗在营林造林一线的刘鑫洋总是感慨,现在的生活条件、技术水平,比父辈们当年好了太多,“现在只是稍微艰苦”。

创业难,守业更难。上一辈的“接力棒”已经握在手中,摆在袁中伟、刘鑫洋这些新一代林场建设者面前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将这百万亩林海管护好、经营好,让它绿得更有质量,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塞罕坝机械林场主要以落叶松、樟子松和云杉三大针叶树种为主,存在树种单一的问题。”袁中伟介绍,今年,林场强调营造混交林,通过抚育、间伐等手段,不断地去掉次树、选留好树,再利用树下空间栽上其他树种,逐渐把林子培育成混交、异龄、复层林。通过科学营林,实现森林数量和质量的双提升。

随着森林面积的不断扩大,塞罕坝的生态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在这里安家。“狍子、野鸡都特别常见了,还能见到野猪、灰鹤、天鹅……”刘鑫洋掰着手指头笑数道。让生态系统更丰富多样,也是这一代塞罕坝人研究的重要课题。

“老一辈的成果可不能在我们手上毁了。”在塞罕坝机械林场副场长于士涛看来,“新一代”的意义不仅仅是年轻,更意味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时代在变,林场的发展目标在变,但是塞罕坝人的初心不会变。我们定以老一代建设者的感人事迹为榜样,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奋力续写新的绿色奇迹。”

说话间,于士涛站在高处,眺望着茫茫林海。那里不仅有先辈走过的前路,也有一群和他一样的年轻身影,正在塞罕坝“二次创业”的新征程上接续奋斗,埋头向前。

监制 :李遥

策划:胡印斌

统筹: 刘伟

拍摄:李相伯 冯硕 路钦淋 马宁

采访:彭文君 郑可欣

制作:戴璐繁 李相伯

海报:戴璐繁

责任编辑:李亚萍

相关新闻: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