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风|只此“邮政绿”
太行风|只此“邮政绿”
扫码阅读手机版
2004年,行走在“乡邮路”上的白玉军。作者供图
七一前夕,阜平县举办了一场老党员先进事迹报告会,“全国劳动模范”白玉军到现场讲述了自己的真实故事,很多人被感动了。
老白是阜平县邮政系统一名普通退休职工,与所有退下来的老人一样,读书看报,含饴弄孙。但老白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英雄”,是长年身穿“邮政绿”奔赴邮路的传信人。
白玉军手绘的“城南庄至岔河、三官投递线路图”。作者供图
一
璀璨灯光下,满头倔强清爽的白发、胸前光芒闪耀的奖章,令年近七旬的老白格外有光彩,有风度。特别是那一条几十年不变的“邮政绿”裤子,标识着老白邮政系统退休职工的身份。
“邮政绿”,是中国邮政特有的标志色,寄托着和平、青春、茂盛与繁荣的美好期望。老白深深懂得穿上这身“邮政绿”意味着什么,传递着什么。故而,他深爱着这身“行头”,并将其看得很重很重。
二十三年前,我在中学任教,结识了送邮件的邮递员老白,那时他就是穿着这身“邮政绿”。2010年,在阜平县邮政局门口,我邂逅了刚从北京参加完“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载誉归来的老白,他仍然穿着这身“邮政绿”。退休后的老白作报告时,依旧穿着这身“邮政绿”。
我打趣道:“这条绿裤子怕是要穿一辈子呀?”他低头打量着:“习惯了,穿着舒服、有劲!”
此外,他身上总背着一个洗得掉色、手感僵硬的老邮包,“中国邮政”四个字在“邮政绿”底色的映衬下依稀可见,闪着金光。不知道这邮包跟着老白走过多少路、见过多少人,经历过多少风霜雨雪、日月晨昏,投递过多少报纸信件。此刻,它就像一团跳动的绿色火焰,从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燃烧的生命中幻化而出,成为他晚年生活的幸福源泉和精神支柱,更指引着每位倾听者坚定有力地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2010年,白玉军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在人民大会堂前留影。作者供图
二
老白,本名白玉军,是土生土长的阜平岔河人。提起岔河,或许无人知晓,可岔河村东的马兰,却因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日报社曾驻扎于此、因第一部《毛泽东选集》诞生于此而名扬天下。1953年出生的白玉军,就是听着邓拓与马兰人民的鱼水深情、《晋察冀日报》在枪林弹雨中坚持出报、十九位乡亲为保护报社英勇牺牲、七位报社同志长眠马兰等红色故事长大的。
或许是冥冥中的安排,在“红色报人”故事熏染下成长起来的白玉军,于25岁那年,因偶然的机会被阜平县邮政局招聘为原岔河公社信报员,负责麻棚、岔河、三官三个村的信报投递工作,从此穿上了那身他甘愿为之奉献一生的“邮政绿”。当年,在马兰印刷出版的《晋察冀日报》,要由报社同志冒着生命危险,快马加鞭送到山外的领导、群众手中;如今,做了信报员的白玉军也想学信念坚定、英勇无畏的“红色报人”,把山外远道而来的信报,妥妥地送到乡亲们手上。
正是年富力强的年纪,要外出打工,或许将迎来另一种幸福生活。可白玉军却拿着每月区区十五元工资,在三个村的山山岭岭、沟沟梁梁、村村户户间,每天重复着相同的路线、相同的工作,成了有些人眼中的“傻子”。有人劝他别干了:“钱少,活儿累,不值得!”可白玉军却说:“这活儿总得有人干,穿上这身绿衣服,我就是邮政人。不图别的,图的是让父老乡亲满意。父老乡亲满意,就是我最大的快乐,最大的幸福。”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天道酬勤。1996年,白玉军被正式招聘为中国邮政城南庄支局的邮递员,负责城南庄至岔河和三官、城南庄至宋家沟两条邮路六十五个自然村的投递任务,月工资二百元。
邮路在拓展,任务在增加。每天早晨五点钟,白玉军就从岔河家中骑自行车走二十多公里山路到城南庄支局,分拣完报刊、信件、包裹,踏上当天的邮路。宋家沟线,路还好走些;岔河、三官线,一路向西南,不仅坑坑洼洼、崎岖颠簸,还要翻山越岭、穿林跨沟,往往是骑车一半,推车一半,甚至还要扛车蹚河。即使如此,白玉军总是将苦吃在无人看到的邮路上,将微笑连同邮件一起无差错地投递到户。乡亲们收信的微笑时刻,就是他的幸福时刻。
不知不觉间,那一声清亮悦耳的“叮铃铃”、那一身清新的“邮政绿”,成了乡亲们幸福的期盼。白玉军的名字也渐渐被乡亲们一声亲切的“老白”代替,很多人不知道白玉军是谁,可一说邮递员老白,无人不知,且还要加上一句“老白是个好人”。他觉得这是对他几十年投递工作的莫大肯定。
这“肯定”背后的艰辛,老白知道,漫漫邮路知道,“邮政绿”的衣服、邮包、自行车更知道。
2007年农历正月十六,天降大雪。出完宋家沟线的班,老白回到支局已是下午四点多。交班时,一封三官村苏凤英的特快专递让他心头一紧:信件来自石家庄的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怕是有重要消息,一刻也不能耽搁。于是,他顾不上吃饭,再次出发了。越来越厚的积雪,让他摔了几跤,这非但没能阻挡他行进的步伐,反而催促他爬起来加快了行程。
当行至三官岭下的刀把村时,遇到几位修高压线的电工,对方告诉他:“雪太厚了,高压线、电话线全压断了,快回去吧!”坚定乐观的老白听后,反倒跟他们开玩笑说:“红军当年爬雪山过草地,死都不怕,这点雪我怕什么。”他将摩托车放在老乡黑季家,告诉黑季:“你给我留下门,我可能在十一点左右回来。”说完,找来一根结实的木棍拄上,将邮包挎在胸前,继续上路。
越走雪越厚,走到半山岭已足有一米多深,衣服、鞋子皆已被汗水、雪水湿透。饥饿、疲累难耐的老白躺在了雪地上。但他知道不能躺久,不然会被冻僵。稍事休息,继续前行,终于将特快专递及时安全送到了苏凤英手上。谢绝了苏家人硬要做饭吃的激动挽留,老白赶在十一点前爬上了黑季家的台阶。黑季用两缸热水、一袋蛋糕“救回了老白的命”。当他平安回到家时,已是半夜十二点多。
还有一次,老白拿到一封边防某部战士寄给母亲的信,地址不详。在农村,四十多岁的妇女名字很少被人提及,一时很难查到收信人。想到“儿行千里母担忧”,老白每天送完其他信件后,就挨家挨户打听谁家孩子在外当兵。用了七八天时间,才找到这位子弟兵的母亲。这位母亲喜极而泣的笑与泪,让老白感到了这些天辛苦的意义和价值。
老白无数次走进岔河中学送邮件的身影,我已模糊了印象。他从邮包中取出一张照片递给我,说:“这是2004年省报记者采访时给我照的。”黝黑泛红的皮肤,“邮政绿”的大盖帽、肩章、衬衣、裤子、邮包、自行车,两大袋的包裹,崎岖的山路,加上老白弯腰用力推行的动作,极具视觉冲击力,每一处细节都是故事。这也是老白珍藏的唯一一张工作照。
我感动地说:“这是热坏了吧?”老白说:“可不是嘛,当时正是夏天,走一段上坡路。”“那时候头发还很黑哟!”“现在成白头发老头儿了!”“白了,但更有范儿了!”我俩相视一笑,深知其中的滋味。
三
老白用颤抖的双手剥开一层厚厚的旧报纸,现出几本牛皮纸封面的小本。我郑重数过,共六本。打头第一本封面上工工整整写着八个字:“做一个优秀投递员。”我问老白:“为什么要写下这句话?”老白说:“我就是要下定决心,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把这项工作做好,让乡亲们满意,做一个优秀投递员,做一个优秀共产党员。”
我好奇地翻看其他几个封面,更加心生敬意。一个写着:“多为农村百姓办好事、实事,就得扎根农村,依托农民,服务农民。”这是他的工作方法。一个写着:“客户是亲人,满意在邮政。”这是他的工作信条。一个写着:“我要有艰苦创业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爱岗敬业精神、求实创新精神;我要弘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时代新风。忠诚如铁、责任如山、亲民如水、生活如歌、情深如海。”这是他的工作精神。
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一本,表格里密密麻麻记录着一条条工作日志。我问:“这是记的啥?”老白深情地说:“乡亲们住的偏僻,出趟山不容易。平时常让我捎办事,捎东西。有时怕忘了,就记在本子上,日积月累记了这么多。”我粗略翻阅,上面清楚地记着何年何月何日帮谁捎买东西,垫付多少钱,何时归还;帮谁捎钱汇款,帮谁代领包裹,帮谁办户口本,帮谁捎种子化肥,帮谁修手表,帮谁寄花生,帮谁给家里孩子买笔和本……且在每一条最后,都注明了“清”。这一个个“清”字,都似是讲述着老白一段段辛苦辗转、为民办事的动人故事,都似是浮现出老白一张张如释重负、幸福自得的灿烂笑脸。这厚厚六本,得有多少件事?得费多少心力?得延长多少工作时间?老白从未想过太多。累是肯定的,但看到乡亲们满意的笑容,知足与快乐便涌上心头,浮在脸上。
熬河村有位离休干部刘景山,子女在外地,身边无人照顾,老白就每月帮他领工资,还帮他买药,买菜籽,买日用品,直到老人去世,整整坚持了六年。老人的女儿为感谢老白对父亲的长期照顾,执意要给钱表示谢意,老白不收,就趁他不注意偷偷塞进了邮包。第二天,老白又专程把钱送了回去。
栗元庄村老人陈守权,托老白帮忙捎圆珠笔芯,说别人捎买的都不好用。老白就让售货员将笔芯头的封蜡都抠掉,一一划过,出水流畅才买,共花一元钱买了五支。老人非常满意,老白却没收他的钱。第二次,老人远远地等着,老白以为又有事要办。赶到跟前,老人却递上一盒烟表示感谢,老白立时推车跑开了。
岔河村教师翟文伟,托老白捎一袋白面到三官村给母亲。老白车驮肩扛交给老人后,赶紧脱下沾了白面的“邮政绿”上衣,在河里洗了,头顶着赶路,待衣服干了再穿上,他说怕影响邮政人的形象。马兰村有位赤脚医生王士录,腿有残疾,出行不便,老白就主动承担了帮他进药的任务,多年来从未要过报酬。每年春天,为乡亲们捎买红薯秧,总量加起来能拉几小车……
谈起这些往事,老白一直面带笑容。这笑,是发自内心的。从1978年当上信报员,到2013年退休,35年投递生涯,老白累计行程28万公里,投递邮件130多万件,代领代寄包裹6218件,代领代寄汇款43万余元,死信变活50余封,妥投率100%。数字说明了一切,更昭示着一切。
老白又颤抖地剥开一层厚厚的旧报纸,现出几本大红的荣誉证书、几枚耀眼的荣誉奖章。最高荣誉便是2010年4月由国务院授予的“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还有“全国邮政先进个人”“河北省劳动模范”“保定市劳动模范”以及“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纪念章”。
证书中间夹着一张手绘地图,标题是“白玉军的投递线——城南庄至岔河、三官线”。主线从标了红五星的城南庄邮政支局出发,自西曲曲折折,直通灵寿界、山西界,并用粗线描红;支线伸展开来,标注着一个个自然村、小学、林场、粮站、养鸡场的名字。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老白35年来送达的邮件、留下的脚印、流下的汗水。35年,无数人受益,无数人铭记。
为什么要绘这张图?老白有自己的想法:“一方面,是回忆下我走过的邮路;更重要的是,想让因易地扶贫搬迁住到马兰新区、麻棚新区、阜东新区的人们,能永远记住故乡的名字和位置。日子好了,但不能忘本!”这不仅是一张“邮路图”,还是一张“乡愁图”呀!老白说:“等有时间,一定要重走一趟宋家沟线。听说不少村子也搬迁合并到了新区,得赶紧画下来。”
四
2022年6月25日清晨,我们在楼下看到老白时,他已挎着老邮包,用招牌式笑容迎接我们:“那么多年爬山越岭,雨天蹚水,雪天蹚雪,腿脚不太好,我得早早下楼,准备去把邮政送信人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一路上,谈笑风生,不觉已到阜平骆驼湾。在“我们过上了好日子”的标语前,我们拍了一张照片。他当时佩戴了许多个奖章,其中崭新的“共产党员”徽章,格外耀眼。老白激动地抚摸着党徽说:“共产党就是好,就是为老百姓着想,你看这骆驼湾多漂亮,变化多大,我们真是赶上了好时代!”照片中,老白腰挺得很直,笑得特别灿烂。
在那次报告会上,老白又忆起了投递邮件的时光。在掌声中,老白深深鞠躬:“毛主席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我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百姓的贴心人……”整场报告会上,老白精神抖擞,话语铿锵,饱含深情,生动感人。台下观众时而鸦雀无声,静静聆听;时而眼眶湿润,点头称赞;时而掌声雷动,会意微笑。在鲜花和掌声的簇拥中,大家轮流与老白合影,表达最崇高的敬意;老白站在中央,谦恭和蔼,报以最温暖的笑容。
这一刻,我们都懂得了为何百姓都说“老白是个好人”,懂得了何为老白口中的“一辈子值得”;这一刻,漫漫邮路已在老白及“老白们”的身后扯出缤纷飘扬的彩带,环绕着那一抹令人心安的“邮政绿”,在希望的大地上蓬勃延展。
老白一路上都在回味:“我就是做了些平凡的、应该做的事,你们却没有忘记我,我真的很感动!”
送老白到家,他在邮政系统工作的儿子也刚下班,同样着一身耀眼的“邮政绿”。小孙女跑过来,抱上鲜花,挎上邮包,站在老白和小白中间,说:“我也要做一个优秀的‘邮政人’!”
望着这祖孙三代,由衷赞叹:这个邮政家庭,眼中只此“邮政绿”呀。(张金刚)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河北日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燕赵都市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