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新韵 留住乡愁
古村新韵 留住乡愁
扫码阅读手机版
日前,2022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市、区)名单公布,河北省井陉县入选
古村新韵 留住乡愁
“我思念故乡的小河,还有小路上赶集的牛车……”传统村落,承载着人们绵长的情思乡愁,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日前,住建部、财政部印发通知,正式公布2022年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市、区)名单。井陉作为河北省唯一入选的县域,近年来,井陉县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力度空前,成效显著,不仅留住了最美乡愁,更激发出乡村发展新活力。
于家乡于家村清凉阁。井陉县住建局供图
古村新韵,文脉悠悠
初夏时节,行驶在井陉大地上,一路美景映入眼帘——起伏连绵的山峦,宽阔顺畅的马路,绿意朦胧的梯田,古香古色的传统村落,让人流连忘返。走进井陉县南障城镇的大山深处,大梁江这个历经千年风雨用石头筑起的神秘古堡,处处都会让你记起悠远的乡愁……
在井陉,还有很多像大梁江这样的历史文化名村,吕家村、梁家村、宋古城等,一个个散落在井陉乡间的传统村落,是镌刻在太行山上的历史印记,也是岁月留给井陉的宝贵文化遗产。“我县地处山区,隋唐至明清时期的传统村落格局及其历史遗存完整保留,国家级传统村落数量居河北省首位。”井陉县住建局局长李会平介绍,全县千年以上的行政村共73个,500年以上有147个,拥有国家级传统村落44个,具有很强的示范性。
深山古陉,古村古宅,古树古刹……井陉传统古村落根据所处山势变化可划分为四面环山、背山面水等多种形式,一座座古村落展示着农耕文明的辉煌,充盈着纯朴厚重的气质。
“传统村落分布较为集中,这是入选2022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的重要原因。”李会平说,井陉4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有26个集中分布在县域中部的天长镇、于家乡、秀林镇、南障城镇4个乡镇。一条旅游公路将古村落串联起来,在沿线传统村落地段设立观景台、山居民宿等特色场所,奠定了传统村落及周边地区集中连片的发展基础。
井陉先民在留下一座又一座古村落的同时,也传承下来了十分丰富的文化资源。这里有4家国保单位、17家省保单位,4项国家级非遗项目、32项省级非遗项目。省非遗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井陉窑遗址、苍岩山福庆寺、秦皇古驿道,井陉拉花、南张井老虎火、桃林坪花脸社火等丰厚的历史积淀和文脉传承,让井陉县先后获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庙会文化之乡”“中国拉花艺术之乡”等,也使得这里的传统村落成为华北地区和太行山区古村落的典型代表。
拯救“老屋”,激活村落
“村连幽径拖青黛,门瞰群山拥翠微。”井陉县天长镇北关村,不仅是一处隐藏于太行山深处的传统村落,更是一座千年古城。唐家垴古墓群、玉峰山寺、府君庙戏楼等文保单位是其厚重底蕴的体现。凭借这些,2016年北关村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近年来,在上级文物部门的支持下,北关村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对古戏台、古建院落实施文物本体修复,通过更换瓦片、栏杆,修复墙面、门窗等,使古村重焕生机。“一座座古建筑被修缮,既保存了村庄原有风貌,又发展起了新兴业态。”北关村党支部书记解风霞说,目前他们在完整保护历史遗迹的前提下,着手规划宋朝风情的商业步行街区,有效激发传统村落的活力,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打下重要基础。
北关村传统村落的保护,只是井陉县一个缩影。2016年以来,国家文物局支持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实施的传统村落保护公益项目——“拯救老屋行动”在各地推进。为更好地保护传统村落中的古建、文物,井陉县在各乡镇选出有一定文物知识、责任心强的人,建立了文保员队伍,组织乡镇文物负责人、文化站长、文保员参加文物法律、业务方面的培训,提升文物保护意识与能力,建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问题台账,对古建消防、文物隐患、文物保存等情况进行摸底,积极做好专项检查,减少文物安全隐患。
“在充分进行古村落现状调查,对建筑年代、建筑风貌和建筑质量等因素综合判定的基础上,我们探索出了‘保存、保护、整饬、更新’四种传统村落保护模式。”井陉县文保所工作人员康金喜说,该模式即保存建筑原样,保护建筑原有风貌,对建筑立面和形体上不符合历史风貌的部分进行强制性整饬,对影响传统建筑风貌较大的建筑进行更新。
此外,井陉县编制《传统村落片区保护规划》等,探索实施了以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为主的“连片保护工程”,被评为全国第一个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区;建立线上展示平台,通过拍摄专题片、印制书籍画册、制定村规民约等方式,激发村民自发参与保护的积极性;统筹中央、省级补助资金和美丽乡村资金、社会资本等7亿多元。一系列举措让传统村落焕发新生,为研究古代社会、思想、文化、民俗风情等留住了历史根脉。
乡村“网红”,助力振兴
一座座民居古朴静美,一曲曲戏剧悠扬悦耳……这是当下井陉很多古村落的真实情况。传统村落保护,不仅注重保护好古村外观,也在内涵的深挖上下功夫,让村子真正“活”起来,让过去无人问津的古村落,变身旅游“网红村”,吸引众多游客前来。
在井陉,有一条旅游环路,它犹如一条飘动的玉带,将该县秀林镇、天长镇、于家乡、南障城镇的26个古村落串珠成线,形成了“一带三舍串九景,寄乡情山居,忆梯田农耕,观山石林翠”的独特景观,当地群众亲切地称这条公路为井陉太行“天路”。
井陉县南障城镇吕家村就是这条“天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我们村村民全都姓吕,姓氏文化是我们这里最大的特点,吕玉峰院和吕俊庭院等建筑都是这一文化的体现。”吕家村党支部书记吕军介绍,目前,依托姓氏文化、闲置民居等,村子经营起了民宿,并以石村街巷、石头老宅为真实布景,打造写生基地、影视基地,游客住宿体验文化,村民收房租、当“管家”,吃上了“旅游饭”。
一路山水美景、一路民俗风情、一路访古探幽……井陉太行“天路”已成为一条致富之路,为传统村落保护、描绘“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画卷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拯救、保护、利用,让古村落平添“新资源”。如今,井陉县以“传统村落集中连片整体发展”为引擎,构建天路民俗风情体验带、绵河古韵文化旅游带等,并结合各传统村落资源禀赋,分类保护利用,打造“有文化、有故事”的特色旅游片区,不断促进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和县域传统村落及乡村地区整体发展。
“微观层面,我们还全面深化改革,努力探索‘多类型’的传统建筑活化利用方式。”李会平介绍,通过加强建设特色民宿,展现村庄的山居风情;根据传统建筑空间结构特点,细化古村落餐饮、住宿、体验等功能;采用传统村落原有的石雕、农耕器具,开发文化旅游生活用品;将民俗戏曲与现代服务相结合,构建新型古村生活元素等。
“古”与“新”的结合,一个个古村落,正以其独有的北方民俗文化特色,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河北日报记者史晓多)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河北日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燕赵都市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