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纵横谈|有偿“征信修复”不可信

2022-05-26 03:00:51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征信逾期,一次处理终身适用!信用卡、房贷、车贷、网贷、消费贷逾期都可以处理,永久消除!”在一些机构的宣传中,失信痕迹可以轻松抹去。随着“让失信者寸步难行”逐渐变成现实,一些人抓住信用主体渴望消除不良征信记录的急迫心理,做起了消除不良征信记录的“生意”,以“征信修复、洗白、铲单”“征信异议投诉咨询、代理”为名行骗。(据《工人日报》5月23日报道)

说得天花乱坠的“征信修复”不过是骗人的把戏。国家推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个人征信档案,就是要记录诚信状况并据此给予相应的信用待遇,凸显“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惩戒效应。如果“消除一条银行记录价格在1000元左右,网贷逾期处理便宜一些”,能够轻而易举地“修复”或“洗白”征信记录,进而逃避信用体系制约,岂不是背离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初衷?这样的个人征信记录还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实际上,征信记录及修正有着严格、规范的规定和操作规程,根本不可能随意修复。比如,有关法规规定,无论是征信机构还是商业银行等信息提供者,都无权随意更改、删除信用报告中正确展示的信用信息;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为5年,超过5年的才会予以删除;信息主体认为征信机构采集、保存、提供的信息存在错误、遗漏的并提出异议的,也需经过征信机构严格的核查处理程序才能决定是否予以更正。再比如,修改征信信息不仅在银行内部有非常规范的流程,还要受到金融监管机构的严格监管,绝非靠“和银行高管关系密切”之类的“人情”就可实现。

杨某因信用卡逾期记录无法贷款买房,找到了从事“征信修复”的中介朱某,朱某教唆杨某以“受疫情影响失去收入来源”为由申请征信异议,并向金融机构提交虚假材料,金融机构在核实过程中发现异常,最终杨某因伪造企业证明用以修改个人银行征信不良记录,被处以行政拘留处罚。近期这则活生生的事例表明,找非法机构进行“征信修复”,其实是用不诚信的手段来提升诚信度,不但不能“洗白”,反倒会进一步增加信用污点,甚至触碰法律红线。值得警惕的是,所谓“征信修复”已形成一条集征信修复培训、加盟代理、个人信息售卖于一体的灰色产业链,不仅扰乱了经济金融秩序,严重侵犯信用主体的个人信息,浪费公共执法司法资源,也一再冲击征信管理的公信力,影响信用体系建设进程。

信用报告是个人和企业法人的“经济身份证”。目前,全国多地正在开展“征信修复”问题专项治理行动,多部门共同发力,打击涉及“征信修复”的违法行为。外力是一方面,信用主体的“内功”也不可或缺。要避免成为不法分子的“韭菜”,最好的办法就是养成良好的消费借贷习惯,一旦对征信信用记录有异议,要通过合法合规的途径提出申诉,决不能想歪招、钻空子,给人以可乘之机。相信随着打击力度加大和自我防范意识增强,“征信修复”之类看似“高明”的骗术就会销声匿迹。 (周丹平)

责任编辑:张永猛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