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都市报的故事|陈介荣:为我打开一扇窗
我与都市报的故事|陈介荣:为我打开一扇窗
扫码阅读手机版
我今年84岁,1998年退休,从那个时候起我就订阅了《燕赵都市报》。“都市报”今年26岁,我订阅报纸也24年了,也就是说,这张报纸伴随了我24年的退休生活。“都市报”是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的内涵,打开当天的报纸,犹如内心开了一扇窗,从这个窗子里,我能了解到国际热点、国家大事、美丽燕赵、生活和健康常识等。
我年轻的时候就喜欢读报,到了老年,“都市报”成了我每天最美好的期盼。一茬茬地也不知道换了多少投递员,每个投递员都是那么热心和令人钦敬。记得有一次我嫌报箱设置在院里的大门口,跟一位叫“小张”的投递员抱怨,她二话不说,随后重新换个新报箱安装在我的单元门口,这让我方便了不少。每年到了订报时间,投递员都是拿着米面油等生活品,给我送到家里,我这一算啊,区区那点儿“订报费”,“都市报”真是让我免费看。
我家的每张《燕赵都市报》都是不完整的,为什么?因为我有个剪报习惯。每天这张报纸只要一到,我几乎从第一版看到最后一版。自己觉得比较重要的文章,比如:国际上的热点大事、中央重要的方针政策、编辑们自己策划的系列报道等,我都剪下来,贴在硬纸片上,这么多年下来,单是我的“剪报”就已经有一人多高了。这是“都市报”的出版历程,也是我与这张报纸深深的缘分。
在我的“剪报”上,还有一个内容就是我儿子的作品。2003年的一天,我打开报纸,看到了我儿子的名字,他写了一首诗,内容是歌颂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抗击疫情。2009年的10月1日,我又一次看到他的名字,他写的是60年前天安门广场上有关“开国大典”的内容。2017年5月14日《燕赵都市报》策划了几版关于“母亲节”的内容,我在上面看到我老伴儿的照片,还有我儿子写的回忆母亲的文章。那一年老伴儿刚去世,儿子在报纸上说了很多我想说的话,看完后我百感交集,那一天,我感觉这张报纸的分量格外沉重。
马克思说“报纸是促进人民的文化和智育发展的强大杠杆。”对于我来讲,《燕赵都市报》是我了解世界的一扇窗口,是我生活的一种方式,也是灵魂的一种方式。(作者:陈介荣)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河北日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燕赵都市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