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180位检测“大白” 守沪战疫
河北180位检测“大白” 守沪战疫
扫码阅读手机版
上海市政府公众号“上海发布”4月22日发布信息:上海疫情已连续几天呈下降趋势,浦东、闵行等6区近三日总体疫情持续下降;每日新增感染者特别是社会面新增感染者逐步下降,封控区逐步缩小。
核酸筛查是快速发现病毒感染者,以便对其进行隔离、有效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疫情扩散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是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关键举措。4月16日开始,上海展开为期6天的大筛,此轮大筛任务艰巨,一支特殊的“大白突击队”——河北支援上海核酸检测工作队目前已完成核酸检测55万余管,为支持上海“战疫”做出新贡献。
河北援沪“气膜方舱”:
两天投入使用,战力不断升级
河北支援上海核酸检测工作队于4月3日集结成队,当晚7点乘坐两架包机到达上海虹桥机场。
工作队成员180人,来自河北省105家医疗机构。
达到上海的第二天,工作队即对接上海方面,在浦东外高桥保税区的一座空旷厂房中,开始建设一座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的核酸检测气膜实验室,即队员们所称的“气膜方舱”。
这座方舱的所有设备和工作人员都来自河北,它的建设仅仅用了两天时间。4月6日上午8时,河北援沪核酸检测团队开始接收第一批上海市的核酸检测标本,当天共检测1.7万余管。
“接下来我们可能会有连续几天的任务,三班循环没有白天没有黑夜,大家要做好随时进舱的准备,抓紧一切时间休息,保持体能,迎接挑战!”这是工作队总领队、河北省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冯志山,4月5日清晨发在工作群里的一条信息。
发现换班交接颇费时间,工作队就调整班次,由4组轮替改为3组。这样,交接的次数少了,每组工作时间也能延长。
上午的采样会在中午12时送到,一组进去,晚上8点才能出舱;然后二组进去,次日早晨6点或8点出舱。如此,三个组如车轮战,把设备的效率榨到了极致,而人的忍耐力也不得不随之提高。
进了方舱的“大白”们,几乎不吃不喝,不上厕所。
“提取”是个简单动作:按下加样枪从试管中提取标本,转到提取板上方对准,再按下枪释放标本。然而就是这个简单动作,“大白”们紧张操作一天,手指都会肿起来。眼睛一直对着白色提取板,往往让他们出舱时眼前一片模糊,需要花点时间才能适应实验室外的光线和颜色……
两周时间,这支队伍的“战斗力”不断升级:从1.7万到3.5万,再到5万、6万、7万……截至4月22日上午8时,河北支援上海核酸检测工作队已累计完成核酸检测55.1249万管,为上海疫情控制提供了有力支持。
“大白”也“内卷”:
突发任务抢报名,10分钟成立突击队
4月16日开始,上海在全市开展核酸检测“大筛”,各省援沪核酸检测工作队的任务进一步加量。
4月17日晚上,河北支援上海核酸检测工作队突然接到上海对接人员的紧急求助,想让该队增援一下,晚上再做一批标本。
夜班队员刚刚进舱工作,白班队员出舱还没来得及休息,另外一组明早进舱,而这个新任务可能要持续到凌晨一两点钟——安排得严丝合缝的值班表,哪能再抽出人手?
总领队冯志山也明白,不是很重要、很急迫,上海方面也不会向他两次提出这样的求助。于是,他只好一面“拒绝”,一面在河北支援队的工作群里说明情况,看能不能召集起一个临时突击队,加班完成这项工作。
“报名”“我可以去”“报名”“我去”“报名”“报名”“报名”……
“一组、二组的同志,请让一让,我们三组怎么也休息了大半天儿了,你们好好休息,我们一定完成任务”。
“三组请缨”“三组请缨一起去,我们配合默契”……
没有豪言壮语,10分钟之后,临时突击队成员名单确定。20分钟后,上海市对接人员在协调外省支援核酸检测方舱运行的工作群里宣布:河北突击队来了!并留言:“多检一管、多助一人!帮助浦东加快检测速度,我们向河北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你的逆行我的荣耀:
没有自私的勇士,只有团结的力量
“这支队伍的成员虽然年轻,但许多人已经身经百战。”
谭鹤来自河北省人民医院检验科。他不善言辞,却是工作队里的一个“传奇”:从2020年7月参与支援新疆抗疫以来,谭鹤有一大半时间都在支援外地抗疫。
2020年初武汉疫情,谭鹤第一时间递交了援鄂志愿书,医院考虑到当时需要检验科骨干尽快完善本院的新冠核酸检测实验室及工作流程,没有批准他的请求。2020年7月新疆疫情暴发,谭鹤又第一个表达了志愿,并随后作为河北省人民医院唯一代表,远赴新疆支援抗疫。2021年9月,谭鹤随河北支援队到哈尔滨开展核酸检测工作。天津疫情暴发后,他又随冯志山领队赴天津抗疫。后来两人兵分两路,一路北上燕郊、一路南下雄安,在两个阵地上联手与疫情作战。随后,衡水、邢台、沧州……“这不沧州疫情稳定才几天嘛,又跟我们到了上海支援。”冯志山说。
支援工作队里许多成员,或多或少都有与谭鹤有相似的经历,他们来到上海,面对迄今为止最大的考验,坚定如初。而他们身后,有强大的力量在支持他们。
“我感觉我是自私的,小女儿刚过满月,大女儿因为疫情幼儿园停课,现在最需要我在身边照顾。”这是支援队里一位医生发给队友的微信,但他随后又说,妻子开解他:“我们两个都是党员,又都是医务工作者,我们不去,谁去?”
行唐县人民医院的宇文珍,公公有残疾,腿脚不方便。但是听说她要去上海支援抗疫,公公婆婆都表示支持。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儿子需要老人接送,公公怕她惦记,特意宽慰她说,哪怕来回骑车一个小时,自己也非常乐意接送孙子。
沧州市中心医院于倩的儿子6月即将高考,但她还是在单位接到援沪任务后,第一时间报了名。丈夫支持她,一有机会通话或视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只要你平安健康地回来,别的无所谓,你不用有任何担心。”
康利安的父亲1976年在唐山古冶当兵,对大地震后祖国各地的支援行动印象深刻,他对儿子援沪抗疫非常支持。
刘喜双的儿子才5岁,却会为她打气:“妈妈你放心,我会照顾自己,我听话,你要加油,等你回来!”他还跟妈妈讲悄悄话,“我有好吃的都给你留了一点”,瞬间让这位坚强的母亲破防落泪。
沧县疾控的姚春雨原定于4月17日拍婚纱照。4月3日接到支援上海的通知后,她也毫不犹豫地报了名。让她没想到的是,摄影店得知她是因为支援抗疫而推迟拍摄,不仅当即同意,还很暖心地表示,等她回去后会尽快为她安排档期。
“既然选择援沪,就已经做好了坦然面对高风险、高强度(的准备),无怨言。为了上海早日清零,也为了咱们凯旋,开足马力使劲干。”河北省三院的何兴娟在工作群里曾这样与方舱中的战友们相互鼓励。她的伙伴姚春雨则这样表达心声:“虽然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去,不知道婚礼能否如期举行,但我觉得守沪之行,也是我们爱的表达。”(燕都融媒体记者刘采萍)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河北日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燕赵都市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