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聚焦河北

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答卷”:挽手并肩 共耕一方沃土

2022-03-18 11:36:38 来源:人民网-河北频道

扫码阅读手机版

晨光熹微,位于河北保定高碑店的首衡智慧冷链物流园内车来人往。这座自去年11月起正式运营的“城市大冰箱”,吸引了北京西南郊市场、京深海鲜市场90%的商户入驻。

日正中天,廊坊市香河县大爱书院养老中心的老人们正在享用午餐,其中八成的老人来自北京。

玉兔东升,距离首都200多公里的北京现代沧州工厂车间灯火通明,一辆辆崭新的汽车驶下生产线。

……

京津冀三地,同靠燕山,共依渤海,文商交融,贾儒相通。八年来,河北紧紧扭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牛鼻子”,落实“三区一基地”功能定位,加快推进产业转移、生态建设、交通一体化、科技成果转化、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实现新突破。

在河北,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的好故事正在上演。

京雄高速白沟河大桥。 河北省交通运输厅供图

交通设施相通相连 “立体网络”优势凸显

清晨,一辆辆满载着新鲜蔬菜的卡车从高碑店市驶出,向北而行,供应京津市场。

“京雄高速河北段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沿线现代农业发展,从‘菜园子’到京津‘菜篮子’,一下就能节省半个多小时,物流成本还有所下降,这对农产品来说非常宝贵!”高碑店市硕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志强说。

交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率先突破的三个重点领域之一。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汇报时强调,着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把交通一体化作为先行领域,加快构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

八年来,河北着力补齐设施短板、完善服务功能、提升质量效益,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实现了率先突破,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

2020年12月通车的津石高速和2021年5月通车的京雄、荣乌新线,京德高速一期3条对外通道,及容易、安大普通干线公路2条建材通道,标志着千秋之城“四纵三横”交通大动脉全面打通。

京秦高速京冀、冀津接线段贯通,密涿高速万庄连接线、燕郊潮白河大桥通车,廊坊北三县与通州区交通瓶颈得到明显缓解。

与京津连通铁路达到23条,“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基本成型;随着京张高铁、津秦高铁、京沈高铁、京雄城际、津保城际等建成通车,河北已经实现市市通高铁……

乘着协同发展的东风,京津冀“四纵四横一环”综合运输大通道基本形成,交通网络化格局持续优化。“我一直在唐山生活、工作,交通越来越快速、便捷,出行也有了更多的选择。”唐山港口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泳感触颇深,轨道交通四通八达,实现了互联互通,唐山到天津只需要半个小时,到北京一个半小时,到石家庄两个半小时。

路通,则百通。交通一体化的深度推进,不仅缩短了京津冀三地的时空距离,更为京津冀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河北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戴为民说,下一步河北将继续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建成城际铁路联络线一期、京唐城际,加快雄安新区至大兴机场快线(R1线)、石衡沧港、聊邯长等项目建设。加快公路网建设,建成京秦高速遵秦段,加快张涿高速西太路互通、首都地区环线承平高速、三河平谷段、秦唐高速等重点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张涿高速与北京市国道G109新线高速连通工程等项目。

轨道上的京津冀,高速上的京津冀,在启航新征程的起点上,正构筑起协同发展的恢弘交响。

河北廊坊开发区内的廊坊百花蜂产品有限公司厂区。 陈童摄

产业发展互促互补 “比较优势”在此迸发

如果说交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开路先锋”,那么产业则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动力引擎,是牵住纾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的关键。

在廊坊,“北京研发、廊坊转化”产业协作新格局正逐步形成。“我们公司去年3月份签约,5月份投产,当年就成为了规上企业。”近日,专显(河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剑波说,公司从北京搬到香河机器人小镇后,拎包入住,快速投产。

目前,在香河机器人小镇,尼玛克、安川都林等150多家企业入驻;在大厂数字经济总部商务区,一批北京中关村、亦庄等地企业达成入驻意向;三河科创园已有860多家企业入驻,京企占比达63%,亩均投资强度达400万元;北京环卫、热力、水务等“京标服务”正加快覆盖北三县,453项高频便民事项、70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区域通办”……

交通“一张网”,推动产业“一盘棋”。在距离北京200公里以外的渤海之滨,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发展迅速,成为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生物医药产业)、河北省省际合作重点产业园区。

在北京福元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沧州分公司生产车间,一批批高端原料药生产正在进行中。“我们北京药企在这里找到了成长新空间。”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在这里,既省去了跨省(市)转移的审批环节,解决了新药品落地转化和规模化生产难题,又保留了‘北京药’的品牌效应和首都市场,对于企业的发展十分有利。”

无论是沧州还是廊坊,都仅仅是河北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在产业协作上积极作为,主动融入协同发展大格局的一个缩影。各具特色的重点承接转移平台,成为河北承接京津产业的前沿阵地。

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模式,提升协同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京津冀三地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也是动作频频。2021年,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与廊坊市签订政务服务框架协议,523项事项实现“区域通办”;三地商务部门签署《京津冀自贸试验区三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京津冀14个国家级经开区成立优化营商环境联盟;税务部门推出19项举措推进三地税收征管一体化和办税便利化。

“一盘棋”谋划,“一体化”推进。八年来,河北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全力打造承接平台,从产业承接中汲取新优势,在优化分工中集聚新动能,借力京津资源重构产业发展新版图。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河北累计承接北京疏解转移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2094个,承接京津转入法人单位2.88万个,资金额1.28万亿元。

蓝天白云映照下的白洋淀。 刘向阳摄

生态环境联防联控 “蓝天白云”在此舒卷

刚结束不久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三大赛区的26个场馆首次实现了100%绿色电力供应,成为冬奥史上首次全部使用绿色清洁电力的奥运会。

作为唯一的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区,河北张家口为绿色办奥做出了独特贡献。

近年来,张家口大力发展风能、光伏、氢能等新能源,加快构建绿色能源体系。这些“绿能”不仅点亮了一座座奥运场馆,也点亮了北京的万家灯火。

“张北的风点亮了冬奥的灯”,这恰恰是协同推动京津冀区域绿色低碳转型的最好验证。

时间拨回至2021年5月29日清晨5时许,潮白河通州段白庙橡胶坝上,一股从密云水库远道而来的涓涓细流率先“跨”坝,与下游河水正式“牵手”。此刻,潮白河北京段158公里河道22年来首次实现全线有水。

潮白河这条城市东部“水带”的成形,要得益于密云水库的“支援”。作为北京最大的地表饮用水源地,密云水库是保障首都水源安全的“稳定器”和“压舱石”;而保护好密云水库的水质安全,离不开水库上游京冀两地共同的努力和承诺。近年来,北京市与河北省联手打造三道防线,确保清水下山、净水入库。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化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提出明确要求,为京津冀生态治理指明了方向。

同守一方绿,共护一片天。河北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空前的力度依法铁腕治理污染,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和生态建设率先突破,蓝天白云天气和绿水青山惠及京津冀广大人民群众。”在2022年2月25日河北省召开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座谈会上,河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峰表示:河北坚定不移化解过剩产能,节能减排,取缔整治“散乱污”企业13.5万户;大力推进农村散煤治理,改电改气近1300万户;2021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38.8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5.3%,为历史最好水平;石家庄、邢台、邯郸退出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后10位;白洋淀整体水质由2017年的劣Ⅴ类达到2021年的全部Ⅲ类标准,全省国考地表水断面优良比例达到73%。

山水相连,休戚与共。京津冀三地携手深化生态环境治理,的确让生态共建共享的步伐更加坚实有力,但其背后离不开完善的立法以及强有力的监管。

为持续加强京津水源上游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河北省与京津等相邻省市签订《跨省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框架协议》,协同应对水污染环境风险隐患,开展跨界河流上下游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协作。密云水库上游潮河、白河和引滦入津工程上游黎河、沙河出境水质均保持在地表水Ⅱ类及以上水质,为保护京津水源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为进一步深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三地加强生态保护协同立法,《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于2020年5月1日起在京津冀三地同步施行,推动了跨区域大气污染应急预警机制建设,并持续推进区域大气污染联合治理攻坚,蓝天白云渐成常态。

从“花开三朵,各表一枝”,到“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如今的京津冀正肩并肩、手挽手,以最美姿态共绘新时代的“千里江山图”。

责任编辑:郑晓娟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