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背后 | 卢庆国代表:建立高水平中试基地 助推科技成果转化
建言背后 | 卢庆国代表:建立高水平中试基地 助推科技成果转化
扫码阅读手机版
如何推动科技成果加速产业化?卢庆国代表建议——
建立高水平中试基地 助推科技成果转化
河北日报记者 冯 阳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产学研用结合”。
今年参加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卢庆国带来了关于建立高水平中试基地的建议。“要将创新性的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实现大规模工业化、商业化生产,中试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有必要通过建立高水平的中试基地,推动科技成果加速产业化。”卢庆国代表说。
持之以恒搞创新,推动晨光生物从一个濒临倒闭的作坊小厂,成长为中国植物提取行业的领军企业、国际重要的植物提取物供应商。而晨光生物推出的所有新产品,几乎都是在中试环节获得成功后,才逐步推向市场实现大规模生产的。
卢庆国代表介绍,中试就是产品在大规模量产前,较小规模的试生产。其体量是实验室规模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是大规模量产的几十分之一。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量产前,能够通过中试环节放大试验,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方案,将理论化的科研成果在实践中进一步得到检验,并及早以更低成本改善工艺。
“晨光生物的新产品在进行大规模生产前,都要经过两三轮的中试环节,一些产品在萃取、浓缩、分离、结晶等工艺环节都会进行中试。企业也确实受益于此,新产品做一个成功一个,避免了一些不成熟的科研成果直接运用于大规模生产线后造成的损失。”卢庆国代表说。
但是,卢庆国代表在调研中发现,不论科研单位还是企业,对于中试环节的重视程度并不高。现实中普遍存在重实验室建设、重生产、轻中试的现象,致使中试环节薄弱、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低、科技成果转化成本高。“许多产学研用项目合作失败的原因,都是研发成果从实验室直接进入到大生产造成的。”
与中试环节不被重视相对应的,是中试环节的专业团队、硬件设备和服务能力的不足。
卢庆国代表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考察时看到,大多数科研院所都具备非常好的中试条件,并组建有专业的中试团队,既可满足自身的需要,还可为社会上的相关企业提供有偿服务。而国内大学、科研机构多数没有自己的中试车间。少数拥有中试条件,但因缺乏专业的中试人才等因素,导致中试设施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中试环节的缺失,已成为制约科技成果走向产业化的重要因素。
为此,卢庆国代表建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需要政府部门加大力度支持中试基地建设。科技部门在国家实验室等平台建设的条件中,应突出中试条件的占比权重。在科技项目设置上,可单列中试平台基地建设为支持对象,促进高水平建设中试基地。
在对科研院所的创新成果进行转化、吸收之时,企业应发挥科技创新主力军作用,加大中试环节的人员配备、硬件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力度。科技领军企业可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上下游企业共建中试基地,形成产业创新成果转化的策源地,从而使产业链上下游的更多企业获益。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河北日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燕赵都市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