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精彩冬奥·独家视角|42年,冬奥装备里的中国冰雪足迹

2022-02-20 08:39:05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中国体育代表团自1980年首次参加冬季奥运会至今,42年里,已连续参加12届冬奥会。

从首次参赛竞技水平远低于欧美运动员,奖牌颗粒无收,到1992年获得首枚奖牌、2002年获得首枚金牌,2010年第21届温哥华冬奥会收获5金、2银、4铜,再到本届冬奥会金牌数创历史新高,底子薄、基础差的中国体育代表团,通过42年的努力,开辟了新的时代。

回顾中国冬奥装备的发展,运动员从身着外国赞助的出场服、“东北老秋裤”滑雪服参赛,发展到由自主设计研发的高科技装备“全副武装”。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冰雪运动前进的足迹,更是一个在科技创新驱动下更高、更快、更强的中国。

经过八轮版型优化的国家队制服兼顾文化、科技及功能,比赛服的科技含量更是越来越高。 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首次参赛 穿着“东北老秋裤”出场

在北京冬奥会即将举办前夕,一条“中国队首次冬奥出场穿东北老秋裤”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83岁的中国第一代滑雪运动员、第一位全国滑雪冠军单兆鉴在央视节目中讲述了中国体育代表团1980年首次参加冬季奥运会时,运动员简陋的滑雪裤。

“不防风,不防水,就只是有保暖作用,外国运动员还觉得挺神秘,问是不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滑雪裤,以为有什么特殊功能。”单兆鉴说。

北京冬奥,也让更多人开始重温42年来中国与冬奥之间的故事。

1979年10月,国际奥委会恢复中国奥委会的合法席位。中国体育运动步入崭新的历史阶段,冰雪运动也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舞台。

1980年2月,第13届冬奥会在美国普莱西德湖举行,中国体育代表团首次参加冬奥会,共派出28名男女运动员,参加了冬季两项、高山滑雪、越野滑雪、花样滑冰和速度滑冰五个大项。

然而,当时代表中国出战的运动员,还没有一件像样的开幕式出场服装。运动员身上穿的是日本公司赞助的棉服,服装上都没有印上五星红旗,只是在胸前的塑料口袋里放上了一枚国徽。

全国滑冰冠军则穿着旧训练服和用了五年的冰刀站上冬奥滑冰场,而滑雪运动员们更是感到窘迫无措。

赛前适应场地时,滑雪运动员们才第一次见到现代化的现代冬季两项枪支,第一次穿上用玻璃纤维制作的滑雪板。

糟糕的是,运动员们发现自己好像不会滑雪了——赛道上的雪滑得接近于冰,这些在国内久经沙场的滑雪能手,首先要学习如何避免滑倒。

比赛成绩可想而知,中国体育代表团不仅奖牌颗粒无收,而且几乎各个项目都是最后一名,且和冠军成绩相差甚远。

当时,美国媒体还对此做过一篇报道:《中国——两个第一:第一次参加冬奥会,成绩倒数第一》。

一心想为国争光的运动员们遭遇了巨大的挫败感,但中国冰雪运动底子薄、基础弱是当时不得不面对的事实。

滑雪运动员在去美国参赛之前,从1979年12月开始就一直在日本长野训练。去日本训练,除了技术和器材更先进,还有一个原因——雪况。

中国冬季气候和西欧、北欧、北美差异很大,前者是大陆性季风气候,后者多是海洋性气候,同纬度下,中国冬季气温更低、降雪量更少,这样的自然环境和雪况,不利于竞技滑雪运动的开展。

不过,这次冬奥出征对中国意义重大,中国冰雪健儿向世界最高水平的竞技舞台迈出了第一步。

北京交通大学风洞实验室研究团队成员通过风洞辅助训练系统进行风洞测试。该系统能够应用于冰雪项目运动姿态优化、强化训练及高性能运动装备研发。 新华社记者任超摄

突破赶超 越来越多“中国元素”亮相赛场

从1980年第13届冬奥会开始,中国体育代表团开启了超越自我、跨越发展的辉煌历程。

1992年第16届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3枚银牌,位列奖牌榜第15位,实现冬奥奖牌“零的突破”。

2002年第19届冬奥会,杨扬在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决赛中,为中国赢得了第一枚冬奥会金牌。

2010年第21届冬奥会,中国队收获5金、2银、4铜,创历史最佳。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队的服饰装备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有了更强的设计感和更多的“中国元素”。

例如,开幕式服装在色彩和衣料选用上,就有明显转换。

从1980年到1992年四届冬奥会,中国队的开幕式服装偏爱蓝白灰色调。

1984年第14届冬奥会,为蓝色卫衣套装,1988年,男队员为宝蓝色卫衣,女队员为红色卫衣。1992年,出场服装从蓝色变为了灰色,衣裤开始加绒。1994年,变成了白色棉服,保暖性更强。

1998年日本长野冬奥会,中国代表团的出场服装开始增加国旗元素,采用红黄相间的棉服,也拉开了国旗配色风格的序幕。

在“衣品”上,出场服装的设计也越来越紧跟时尚潮流。

2018年的平昌冬奥会上,从未选用过羽绒服的中国队,破天荒采用了白色长款羽绒服加白色裤子,再配以黑色围巾的穿搭,引领了一波冬季穿衣潮流。

奥运赛场上的国货服饰由点成线,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矩阵。本土国产运动品牌李宁、安踏等,通过与中国奥委会合作,越来越多出现在夏奥会和冬奥会赛场上。

不只是比赛场外的服饰,“中国元素”在比赛场上也越来越多地展现出来。

在2014年索契冬奥会的冰场上,中国速度滑冰名将张虹在女子1000米赛场上实现了中国速度滑冰金牌“零的突破”。当时,她所穿的冰鞋,就是由中国长春体育用品器材有限公司生产的。

目前,这家企业制作的冰鞋和冰刀不仅在国内市场销量颇佳,还远销荷兰、法国、英国、比利时、奥地利、俄罗斯等国。本届冬奥会这家企业还为多个国家滑冰运动员研制了冰鞋冰刀装备。

北京冬奥 穿上国产高科技“战袍”出征

2015年,北京携手张家口取得2022年第24届冬奥会举办权,中国北京,成为全世界第一座“双奥之城”。

2019年,“科技冬奥”重点专项正式启动,有61个项目228项技术陆续在测试赛、运动员训练及冬奥会相关筹备工作中测试应用。运动员冬奥装备的研发,也进入前所未有的快车道。

北京冬奥会上,世界看到的是一个被多领域高科技和中国制造“全副武装”的中国体育代表团。

中国代表团的出场服饰就穿出了新高度,网友评价“又美又飒”——运动员身着羊绒大衣,男队员配色为米色,女队员配色为红色,搭配同款颜色的圆顶羊绒帽和国旗配色的围巾。在《歌唱祖国》的旋律中,运动员们一出场就给整个赛场涂上了一抹亮眼的“中国红”。

国家队的制服是经过八轮版型优化,从600多套外观设计作品当中精选出来的,是兼顾文化、科技、功能的最优解。

运动员脚上的袜子,是用北极绒、纳米纱线等多种材料量脚定制,具有自发热功能,比同类型袜子平均增温8℃以上。

不仅是制服,运动员的比赛服,科技含量更是越来越高。

“竞速类比赛中,0.01秒就可以决定一块金牌的归属,这0.01秒的差距也许就来自服装和装备。”国家冬季运动服装装备研发中心主任、北京服装学院教授刘莉曾如此解释运动装备对运动员成绩的影响。

北京冬奥会上,参加竞速类项目的中国运动员,穿上了我国自主研发的防刺、防割、减阻的高科技“战袍”。

由北京服装学院牵头的研发团队历经三年,参考中国运动员体型特征、训练及比赛环境等,综合纺织科学、服装设计、摩擦学、热物理学、生物力学、体育科学等技术,参考全世界100多种面料,用3D打印技术为运动员建模,通过实验测试运动员在各种姿态下皮肤的拉伸形变,让服装剪裁更贴合运动姿态,实现竞速类项目服装、防护材料及装备、耐低温保障材料和技巧类项目服装四类产品创新。

经风洞测试验证,最佳姿态速滑服比海外采购的减阻超11%,新款短道速滑服最大减阻率超过10%,根据高山滑雪项目各小项速度差异较大的特点,细化有关比赛服设计,其最大减阻率超过9%。

在追求“快”的同时,“护”“暖”“美”也是科研人员攻关的核心技术问题。

高山滑雪训练防护服,采用了新型柱状阵列式抗冲击结构和新型吸能缓震材料,有效保护高山滑雪运动员穿越旗门时的抽打伤害;

短道速滑比赛服整体使用高弹防切割面料,全面保护运动员的身体;

冬季项目的训练和比赛服装都加载了被称为“堡垒”的综合保暖系统,包含主动电加热护脸、马甲、外套、手套、袜子、坐垫等装备,通过智能主动加热技术,保障穿着人员在零下30℃环境下可持续作业8小时以上。

……

回顾中国冬奥装备进化历程,从简易舶来品到跻身世界领先水平的自主科技研发,冬奥盛会背后,不仅是运动员之间的较量,更是国家科技实力与制造能力的比拼。

而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则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制造的力量。(河北日报记者李冬云)

责任编辑:赵耀光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