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春 |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
今日立春 |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
扫码阅读手机版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2016年,中国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今天,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今天又恰逢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据悉,开幕式将体现立春元素。
如果说冬奥会遇上立春是个好兆头,那么当不同学科遇上立春,会发生怎样的碰撞呢?下面我们就从气象学、天文学、民俗学、文学这四个学科的视角来认识立春。
我国古代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立春开始东风送暖,大地解冻;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2021年,北京,冰墩墩打卡二十四节气·立春。新华社记者 李莹 编制
●气象学
从气象学上,如何判断是否入春?
气象学的入春标准是,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超过10摄氏度。著名的“气象先生”、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主持人宋英杰在其著作《二十四节气志》中指出,立春是全国平均气温“转正”的节气,但是虽然立了春,气候意义上的春季却往往尚未到来。按照气温标准看,立春之时,全国可算得上入春的面积,只占全国总面积的7%左右。在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四立”当中,立冬是最像冬的,而立春是最不像春的。
●天文学
放眼一整个世纪,立春多数在哪天?
天文学专家指出,二十一世纪100年中的所有“立春”不是在2月3日就是在2月4日,其中,出现在2月3日的共有39次,出现在2月4日的共有61次。而二十世纪100年的统计显示,“立春”只落在2月4日和2月5日这两天,没有2月3日。
●民俗学
立春时有什么传统民俗?
>>迎春
“迎春”是立春时节的一项传统习俗。旧俗立春前一日由两名艺人顶冠饰带沿街高喊“春来了”,就是传统的“报春”。今日,一些地方仍会在立春日祭祀土神、句芒神(春神),占风向,望云气,占岁成等。
>>戴春鸡
每当“立春”临近,山东临沂、枣庄等地民间手工艺人就会忙碌起来,用彩色棉布、棉线和棉花等缝制“春鸡”。鲁南地区有在“立春”给孩子佩戴“春鸡”的习俗,以此希望孩子在新的一年里茁壮成长、吉祥平安。
两名小朋友在展示“春鸡”。新华社发(张春雷摄)
>>咬春
“咬春”取的是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现在人们“咬春”多是吃春饼和春卷,或是萝卜。
>>打春
立春时节,还有以“鞭打春牛”来“催农耕作”的习俗,带有典型的农耕特质。立春时,民间制作春牛,鞭打之,意在提醒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要抓紧春耕生产,莫误农时,同时也祈盼新的一年五谷丰登。
●文学
有哪些以立春为主题的诗歌?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对于时间的修辞艺术,是他们观察自然与利用自然的生活智慧,并由此诞生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东方价值观。自古以来,二十四节气就催生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立春也不例外。其中,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就有关于立春的诗歌作品。
汉宫春·立春
[南宋]辛弃疾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是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熏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资料片)新华社记者王晓摄
“立”有开始之意,“立春”揭开了春天的序幕。在自然界,立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大地解冻,蛰虫苏醒,草木初萌,花枝孕蕾,大地的色彩开始斑斓起来。
对中国人来说,立春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它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是新岁的起点,是一个轮回的开始。人们播下新种子的同时,也种下了新一年的期待。寒冬终将过去,春天必将到来!让我们以立春为新的起始,重拾信心和勇气,不负春光,不负自己!
(综合自新华网、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燕赵都市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编辑郑晓娟、赵少甫整理)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河北日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燕赵都市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