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把爱心传下去是对资助人的最好回报
锐评|把爱心传下去是对资助人的最好回报
扫码阅读手机版
“你好,我是西南民族大学的一名学生,我想通过媒体寻找一名在杭州资助我上学多年的哥哥……”最近,大四学生谢洋(化名)通过媒体寻找资助人的故事感动了无数网友。据报道,谢洋老家在黔东,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紧巴巴。7年前,读高一的谢洋偶遇了徒步游的“冰哥”,从此结缘。资助谢洋7年后,“冰哥”婉拒见面,并删除了谢洋的微信。收到求助后,媒体几经辗转终于找到了今年32岁的“冰哥”——浙江长龙航空的飞行员林振冰。
一次偶遇,开始7年匿名助学之路;临近毕业转完最后一笔钱,从此不再联系;受助人求助媒体,苦寻助其改变命运的恩人……资助人施恩不望报,受助人知恩不忘报,这大概就是最美最暖的爱心助学故事。
尤其令人感动的是,“我恩人删了我微信”故事背后,是一份持续多年的爱心接力。据报道,“冰哥”从小生活很苦,他当年也曾得到一位好心大哥的帮助,帮完之后,对方就删除了联系方式,只说了一句,希望他在有能力时,能够帮助别人。如今,不算富裕的“冰哥”以实际行动传递着这份爱心,也践行着一颗纯粹的助人初心。这种不图名利和回报的慈善精神,确实令人感动。
“恩人删了我微信”这个动人的故事,也加深了人们对慈善的理解与认知。爱心不是功利性的炫耀和作秀,而是发自心底的善良与责任;爱心不需要居高临下,不能随意消费受助者的感情和自尊。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少数明星和公众人物常常高调承诺爱心捐赠,在进行自我炒作和大肆宣传之后,便没了下文,出现不捐或私下少量捐赠等“诈捐”,甚至还存在披着慈善外衣“大捞一笔”的不道德行径。如此种种,会让公众的爱心、同情心趋于疲惫,可能面对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也不再那么“敏感”,这是对社会爱心的一种亵渎。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对受助学子来说,把爱心接力棒传递下去,力所能及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善行义举感染更多人,就是对资助人最好的回报。保护爱心就让其“顺其自然”,这样的爱心才会更持久、更温暖,更有力量。(贾梦宇)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河北日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燕赵都市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