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杨爱公:70年义务守护 左权将军墓

2021-12-11 03:11:25 来源:燕赵都市报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杨爱公义务为左权将军守墓70年。

每次上山要带一杯清水,因为在这大山里,清水最珍贵,把珍贵的心意奉献于英烈墓前,就是牢记他们的奉献与精神。

——杨爱公

事件回放

70年为抗日英雄守墓

邯郸涉县莲花山山腰处,有一处松柏拱卫、肃穆庄严的墓园——这里安葬过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最高将领左权将军和多位抗日烈士,被称为晋冀鲁豫抗日殉国烈士公墓。尽管左权将军等烈士的遗骨已于1950年迁葬至位于邯郸市的晋冀鲁豫烈士陵园,但此处墓园仍被完好保存下来。

公墓附近的石门村里,92岁的杨爱公老人,自22岁起,义务为左权将军等抗日英烈守墓70年。他用朴素而难能可贵的行动,践行着年轻时在烈士墓前许下的诺言,不让为国捐躯的抗日英雄身后清冷,用至诚之心守护烈士安息之地。

杨爱公1929年出生,幼时,爷爷和父亲都不幸死于战火,留下他和母亲、弟弟相依为命。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时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的左权,在指挥突围时壮烈殉国。同年10月10日,左权将军及同时牺牲的诸位烈士的遗骸,迁葬至涉县石门村村西新落成的晋冀鲁豫抗日殉国烈士公墓,5000名军民在这里举行了隆重的公葬仪式。

左权将军是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最高将领。他牺牲的那一年,杨爱公年仅13岁,还是一名儿童团员。当年,杨爱公挤入人群中,亲眼见证了庄严的公葬仪式,从此,这座将军墓就在他的心里扎下了根。

1950年10月,左权将军等烈士的灵柩,迁葬至位于邯郸市的晋冀鲁豫烈士陵园。杨爱公、杨爱公弟弟以及另外两名村干部,正是当时石门村负责护送左权将军灵柩的人。烈士忠骨虽已离开了莲花山这片热土,杨爱公却一直牵挂着他们的墓园。

从十六七岁开始,杨爱公每次上山干活,就到烈士墓周围照看照看、打扫打扫。新中国成立后,杨爱公在村里担任村干部,更把守护公墓的事时刻放在心上。他家的农田就在公墓旁边,每次去地里干活,总要到墓园里到处转转,清除杂草,打扫落叶,防止发生火灾或损毁。

除了日常巡查维护,赶上清明、十月祭奠这样的日子,或者三夏三秋以及暑假,他索性就住在山上专心守墓,一来方便给前来研学、祭扫的学生讲解抗日历史,传承红色革命精神,二来也可看护树木,防止发生火灾等情况。

2004年以来,涉县修通了通往公墓的柏油路,建起了晋冀鲁豫抗日殉国烈士公墓陈列室和朝鲜义勇军烈士纪念馆。每年清明前后,都有大批共产党员和中小学生前来这里祭扫,杨爱公时常在墓前,向年轻一代讲述左权将军生前的英雄事迹和自己亲历的抗战故事,他的讲述曾感动得来访者流下热泪。

从身形矫健到步履蹒跚,杨爱公的年纪越来越大,他担心精力不济,开始带着大儿子杨乃堂一同为烈士守墓。2014年,杨乃堂突遭车祸不幸辞世,儿媳李秀英又接起了陪杨爱公守护烈士公墓的重任。

2015年4月,杨爱公荣登中央文明办评选的“中国好人榜”;今年7月,他被授予第八届河北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11月5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上,杨爱公获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人物回访

守护烈士公墓后继有人

耄耋之年的杨爱公,这两年因身体的原因,已经不能那么从容地上山了。但是,“为左权将军和抗日烈士守墓”的诺言,依然装在他心里。现在,儿媳李秀英经常代替他上山祭扫和看护墓园,每次她回来,杨爱公都会仔细地问她许多问题。老人说,如今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年轻一代继续守护好这片墓园,把英雄的故事一直讲下去。

12月1日,李秀英代表杨爱公参加了在石家庄举行的河北省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和提名奖获得者表彰活动。回到家的第二天,记者打电话向杨爱公老人和李秀英大姐表示祝贺,李秀英说,杨老的身体今年比去年还好,去年不小心摔了一跤,让家人担心好久,今年入冬以来,老人连感冒这样的小毛病也没犯过,让人安心不少。

“胃口好的时候,能喝两碗粥。每天在院子里坚持锻炼,天气好的时候,还能出去走走,到村里小广场跟人拉拉家常……”秀英大姐说,杨老的生活现在与普通农村老人差不多,唯一不同的,就是他最惦记的并不是家长里短,而是莲花山上的那片烈士墓园。前不久,涉县县委领导来到石门村,到家里看望了老人家,他什么要求都不提,就是诚恳地叮嘱大伙儿,一定要把墓园守好。

深冬已至,加之又有疫情影响,来石门村瞻仰左权墓的人少了许多。但是,作为当地最熟悉烈士公墓的守护者,杨爱公和李秀英还是会遇到一些特殊的客人来访。就在记者回访的前几天,北京一家影视公司的工作人员来到家里,向老人了解情况,搜集拍摄所需的资料。

据李秀英介绍,这么多年,杨爱公老人和她接待过的扫墓者及访客,超过十万人。

秀英大姐说,眼下她最主要的任务,是打扫落叶。虽然来人不多了,但是落叶堆积,杨爱公心里也不乐意,他最不忍心让烈士墓前有寒薄之意。

杨爱公上山守墓的路,步行要花30分钟。现在他走不上去了,只能倚在门边,眯着眼睛仔细辨认那条路上走下来的人。如果他看见一个人悠悠地走来,手里惯常地拎一个大号的塑料杯,他就放心了:那是他从青年时代就养成的习惯,又把它严严谨谨地教给了孩子——每次上山要带一杯清水,因为在这大山里,清水最珍贵,把珍贵的心意奉献于英烈墓前,就是牢记他们的奉献与精神。

感言

“我的心愿就是要把这个(烈士)墓看好。守到老,护到老,完成我一辈子的承诺。”

“希望年轻一代继续守护好这片烈士墓,把英雄们的故事一直讲下去。”

燕都融媒体记者 刘采萍

责任编辑:张永猛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