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从深入生活到有感而发 ——铁扬与张立农对谈录

2021-11-09 10:38:54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铁扬《开花的树》水粉画 35cm×45cm 2021年

铁扬:立农我读到你在《美术》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提到你是在诗意叙事中探求民族与世界的融合,我反复在读,我也希望你在这个问题上咱们再用聊天的形式阐述一下。

你谈到几句话我非常赞成,说:诗意栖居是人类的共同理想,为人类的劳作注入了诗性的意义,诠释了人类生命的存在和自然存在之间某种精神维度的联系。我特别赞成,因为我有时候在作画的时候,我总希望找到我们的题材和画面之外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大概就是你谈到的诗意的栖居,我希望你今天再把这个问题聊一聊。

侯艳宁:我也断断续续见过立农院长关于画中诗意的一些文字,非常想听听这一主题的谈话。

张立农:像铁老师说的这些内容,我写的那点体会,实际上在铁老师的作品里都已经呈现了,刚才铁老师说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马上翻到了他的“红柜”系列,这些在生活中看似很平常的东西,但是如果带有诗意的眼光去欣赏的话,能够感受到瞬间的永恒的美,能够体会到生活中的美好。

这儿有一幅我参加去年全国美展得奖的作品,《坝上十个月》,“十”后面加了一个“个”字,用来解释生命的周期长,孕育生命的过程,我们人类是十个月,庄稼的生命也是这样。我加这个“个”字就是要告诉大家,大自然和人类是一样的,都需要孕育才能成熟,希望用这个名字能让观众体会到人类和自然内在的联系。

张立农《收土豆之三》 布面油画  60cm×80cm 2021年

铁扬:是的,刚才立农讲我的画能看到画面以外诗意的感觉,我们两个人题材是有点不一样,但是我每次看他的画,他画的都是人和大地和大自然的劳动过程。

我关注立农的画不是一天两天了,从他到画院以后我就开始注意了,当时他的画写生的意味还是比较明显的,我们说画家聪明不聪明,就看能不能找到脱离写生以外的画面的感觉,这种感觉是什么,我在立农的画中,看到了劳动的过程。我们都画过坝上,我画坝上的劳动者也在收白菜、收土豆,是一种诗化了的,人和自然的和谐。

张立农《看东方》 50x60cm 布面油画 2008年

张立农:我有张画叫《看东方》,那时是2003年,当时画院做一个展览,叫“传承与发展”,铁老师去看了,您当时问这张画得不错,是谁画的,他们告诉您是张立农。这张画很小,挂的也很靠里边,那时我刚到画院,铁老师一鼓励我,我就大胆地把它拿到了咱们中国油画学会的首届油画展,现在国子监美术馆收藏了。画面展现的就是山区的孩子上学,太阳出来了,他们一起停下车子向着日出东方看去,我想通过这个名字增加一点诗意的理解,用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恰当的时刻为人的某种动作、某种行为注入诗意。

像铁老师这幅《剪趾甲》,一般人们会觉得剪趾甲不是一件有美感的事情,但我们在这幅画里只看到了一个透明的非常纯净的人体,如果用很写实的手法画这张画,就不好看了,但它在一种透明的光的笼罩下,画面呈现出一种生命的张力。

我从老一辈的画家们那儿继承的不是形式上的表面上的东西,而是从他们的画里体会到了对生活的感受。

铁老师有他们这一代人对生活的视觉呈现,我们这一代人有我们的视觉呈现,但是内在的认识是一致的,就是让一个平凡的事情,产生画外的联想。是人类共性的东西,是精神和灵魂的一种体现,是时代越久远,会越让人感觉到那一代人灵魂跟生活之间的依赖关系。

铁扬:这个话题,是生活和艺术的关系了。刚才例举了我的几张画,就是说我们深入生活,把生活变成艺术,还要进行艺术的升华。要通过构图,通过颜色,通过人物动态把它变成一个艺术品,让它有艺术的张力在里面,给人一种像立农说的这种诗意的感觉。

张立农:铁老师讲得非常好,就是赋予了一种生活中的美好,它是一个升华。

张立农《受伤的大鸟》150x180cm 布面油画 2012年

铁扬:说到这里,我又看到立农的一张画,这张画是2012年画的,叫《受伤的大鸟》,对这幅画我特别注意。它是一张精品,画里有一种文学的背景在里面,有叙事性在里面。它不是简单的几个人物形象在那里,它能让人展开联想,联想到人类在大自然中的悲悯意识。面对这只受伤的鸟,我们能感觉到一种悲悯,和对生命的叹息,这种悲悯意识实际上是有文学价值的。

我特别重视你幅画,我希望你再画下去。我作为一个长辈,想建议你,这个题材的画可以再画下去,可以再研究一下它的文学价值,人类和人类生活场景中的悲悯意识。

我们讲深入生活这个概念,并不是说非得到西藏,到云南,实际上咱们今天讲深入生活,是说能够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观察生活,它会让你的心灵碰撞的时候,会产生特别神秘的东西。

张立农:谢谢铁老师,给我这张画评价这么高,让我在接下来的创作中,会好好思考艺术家的创作心态,就是您说的悲悯意识。

借着铁老师的话题说,实际上艺术家和生活的关系是一种依赖关系,从艺术的起源,岩画说吧,岩画上的牛、羊,实际上那不是画,是人们抓了牛,抓了羊之后,在岩壁上做的记录,那时没有文字,只好画,画的多了他们就想能不能把它画得更好看一点。

艺术是必然要在生活中产生的,它是人类繁衍生息过程中的需要,如果生活中没艺术,那就麻烦了。现在咱们穿的服装,女孩子化的妆做的指甲,都跟艺术有关系。生活和艺术的关系很紧密。刚才铁老师讲的艺术家的心态,实际上是艺术家的责任,他还有责任传达艺术的观察方式和认识方式。

铁扬:人类认识生活的态度,这是艺术家终生的大的课题。

我特别喜欢有点文学内涵的,特别是有点悲剧意识,对人类有悲悯意识的作品,这种画不光是人物画,比方说列维坦的《尤拉基米尔路》,你看画上的这条路,它就是俄罗斯历史的写照了。

我希望以后立农在艺术创作中也有文学意识,这是我的期望。

张立农:听到铁老师对我最真切的期待,我还要去更努力地创作。

铁扬:你这些画有个贯穿的主题,我是肯定的,就是人和大自然的诗意的融合。

铁扬《摘花椒》 油画 100cm×120cm 2010 年

张立农:实际上铁老师这些画,我们都是看着您的画,逐渐摸索成长的。这是铁老师画的《收白菜》,我也画了一幅,我是收土豆,您看都是红头巾,都有坝上一望无际的地平线。

铁老师更注重的是这种大刀阔斧的画面的韵律和节奏,它呈现了人们在收白菜的时候,人和地平线,还有云之间的关系,圆线、弧线、直线。可能普通人看画不太注意这些,但是我们搞艺术的首先要看到这些线条在画面里起作用,我的画里头也有,但是铁老师把它们抽离出来,铁老师做了减法,这就更需要功力,需要把生活中积累的经验,行事法则,思想观念都概括化,这是铁老师的一种学术倡导。

看这张画跟《收白菜》那张又完全不一样,这是《摘花椒》,花椒五颜六色,看铁老师画画的行事法则,点点的碎,我们可以说是花椒,也可以说是花,这么小的人物在构图里让人感觉到像弹钢琴一样,有一种音乐的美在里头。

责任编辑:赵荣昊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