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班老总读报(294)|办好“时间银行”需要全方位“通存通兑”

2021-11-01 06:37:43 来源:河北新闻网

河北日报副总编辑 贾 伟

老人发出服务需求,志愿者“接单”上门;今天存储为老人服务的时间,明天则享受免费养老服务……“时间银行”这一社区养老模式,受到老年人欢迎,赢得各方点赞,媒体也多有报道。

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开始倡导实施“时间银行”。在我国,20多年前就有地方开始试水“时间银行”;2018年,民政部明确将“时间银行”纳入全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范围……

“时间银行”是个好模式,但“好事办好”并不容易。媒体报道说,上海某居委会在1998年就创立了“时间银行”,但在运行十多年后“破产”。主要原因是,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强度不好折算、“时间存折”容易遗失、搬离原居住地后“存折”无法兑现等,让志愿者存储的时间最终成了“坏账”。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各地采取了不少措施。江苏、上海、北京等地出台相关法规,保证“时间银行”全域通兑。青岛建立了“电子时间银行”。成都更是把“时间银行”搬上了区块链,保证存储的服务时间“永不过时”……

这些办法都挺好,依我看,还可以增加一条:推动养老服务和其他各类志愿服务“通存通兑”。这样,可以调动起更多年轻志愿者的参与积极性。

显然,“时间银行”应该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而不应只是老年人之间的“互帮互助”“现存现取”。但对于年轻人来说,将来的养老服务“远水”,似乎难解当下生活中的“近渴”。同时,很多年轻人并不具备养老服务技能,“时间银行”如果只吸纳“养老服务时间”,就有可能把他们拒之门外。

所以,“时间银行”的“通存通兑”,应该包括这样两项内容:一是允许年轻人把“养老服务时间”兑换成当下的其他服务;二是使年轻人当下的其他各类“志愿服务时间”,都可以在将来兑换养老服务。

我想,如果实现了这样的全方位“通存通兑”,“时间银行”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就能盘活更多社会资源,更好地发挥作用,成为撬动全社会爱心更加有力的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