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地矿局水勘院开展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河北省地矿局水勘院开展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扫码阅读手机版
河北新闻网讯(通讯员王迪)在河北唐山曹妃甸新城青龙湖畔,一片水系环绕、盐生水生植物茂盛生长的试验展示区坐落于此。在这片由河北省地矿局水勘院打造的展示区内,一套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自循环湿地生态系统已初具雏形。
试验展示区全貌。
试验展示区建立之初,盐沼湿地的特征十分突出,土壤盐渍化程度高、水系连通不畅、植被覆盖度低。“通过开展盐生环境下以碱蓬为主和水生湿生环境下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修复技术研究,以及地形测绘、平整土地、连通水系等生境微处理技术的应用,经过8个月的修复,试验展示区内植被覆盖面积增加1倍以上,蓄水量增加5000立方米。”项目负责人马旺介绍道。
图为技术人员在进行土壤样品采集。
1.5万平方米的试验展示区由景观提升区、滴灌引导修复区和水生植物区组成,3个区域由一套100米长、纵横交错的T字型滴灌系统连通,该系统用水完全由区内汇集的雨水供给,而且仅在自然降水较少时投入使用。景观提升区由东西两部分组成,西侧土地进行了垫高处理,按照10度、15度、20度进行不同坡度的盐地碱蓬生长实验,观察雨水冲刷下不同地形的植物长势。在景观提升区东侧,经过秸秆掺拌入土、排盐管铺设、水系连通等改良措施,土壤全盐含量已由千分之40降至千分之5~8。技术人员在该区域栽种了以白榆、木槿、龙柏为代表的乔木和以冬青、芙蓉葵为代表的灌木、花卉,观测耐盐植物在不同盐度的生长情况。
图为技术人员在进行地表水样品采集。
滴灌引导修复区位于试验展示区中部,一眼望去尽是生长旺盛的暗红色盐地碱蓬。该区域土壤全盐含量为千分之12,因此选择栽种耐盐度更好的盐地碱蓬,通过观测植物颜色变化判断土壤全盐含量的升降。滴灌系统对自然降水进行了有效补充,使得该区域植被覆盖率由30%上升到70%。水生植物区位于试验展示区最南端,在水系连通、安装水闸之后,雨水得到有效汇集、水位得到精准调节,区内水系自循环良性运转,促使芦苇长势和覆盖度大幅改观。
图为技术人员在查看盐生植物长势。
项目实施过程中,技术人员在解译分析航卫片的基础上提取了研究所需的专题信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滨海湿地的空间数据进行计算和归纳,得到近20年来滨海湿地景观结构的动态演化特征。技术人员还在枯水期和丰水期进行水样、土样、植被状况和生物多样性调查,查明滨海湿地现状。
图为技术人员在进行植被生物量采集称重。
该项目立足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探索河北省三大类型滨海湿地的修复技术模式,为提升海洋科技能力、助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河北日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燕赵都市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