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聚焦河北

植绿河北,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 长城评论

2021-10-18 18:29:37 来源:长城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长城新媒体评论员芦静

从昔日的“高、远、冷”,到如今的“绿、美、香”,河北塞罕坝每年净化水质和涵养水源2.74亿立方米、固碳81.4万吨、释放氧气57.06万吨,每年带动当地实现社会总收入数亿元,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这是日前自然资源部在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第一阶段)生态文明论坛“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生态保护修复”主题分论坛上发布的《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中的18个典型案例之一。

蓝天白云、林绿湖清,塞罕坝风景美如画。

近日,“生物多样性100+案例”全球征集活动结果公布,“涉县旱作梯田系统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从全球26个国家的258个申报案例中脱颖而出。这一全球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种植或管理的农业物种有26科57属77种,共有包括171个传统农家品种,见证了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发展,也在生态保护和促进生物多样性上留下了深刻的河北印记。

涉县旱作梯田系统位于河北省邯郸市西部太行山区。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在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召开之际,这些展现河北省省情、自然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成果及典型案例,不仅反映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燕赵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全省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的奋斗历程,也传递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共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望和心声。

河北是中国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湖泊和海滨的省份,自然地理独特,生态环境优美。近年来,河北省有效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从颁布实施《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河北省植物保护条例》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到开展一系列珍稀濒危物种的保育对策研究,再到促进野生动植物资源标本的收集和保藏,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

数据显示,到2020年底,全省共有各类自然保护地276处,去除交叉重叠区域后总面积为1.40万平方公里。其中,自然保护区41处、风景名胜区51处、森林公园105处、湿地公园56处、地质公园19处、沙漠公园3处、海洋公园1处,初步建立起自然保护地体系。这些保护地建设,使河北省超过60%的物种和80%的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河北富有特色的动植物资源、持续向好的生态环境,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了有力支撑,让燕赵大地在绿色发展之路上走得越发坚定,探索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更是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注入了智慧和力量。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遏制生物多样性丧失,是为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要看到,生物多样性既存在于远离人烟的高山、湖泊和草原,体现在万紫千红的花草树木、千姿百态的虫鱼鸟兽,也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对人们的健康大有裨益。目前全球范围内面临的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等严峻挑战,都不断警示人类,必须深刻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生物多样性恢复的潜力巨大。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责任编辑:高小茹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