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雄安新区|打通阻隔 恢复淀区生态系统完整性
聚焦雄安新区|打通阻隔 恢复淀区生态系统完整性
扫码阅读手机版
打通阻隔 恢复淀区生态系统完整性
——加快恢复白洋淀“华北之肾”功能(三)
日前,雄安新区藻苲淀水系疏通工程顺利通过完工验收,实现了白洋淀东、西部淀区依靠水系通道相互连通的功能性要求。
标本兼治,内外兼“修”,雄安新区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在前期严管排放、治理淀区生产生活污染基础上,转向本体存在的治理问题:下更大力气解决“内源污染”,打通壕沟纵横和养殖鱼塘造成的水体阻隔,增强局部水动力,提高自净能力与生态修复。
从科学生态清淤、入淀河口湿地治理,再到着力打造“百淀联通”工程,随着白洋淀治理的深化和科学稳妥推进,一幅清新明亮的画卷正在呈现。
9月7日,航拍孝义河河口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现场。 河北日报记者李佳泽摄
水系疏通,淀区东西部实现汇流
9月6日,护鸟志愿者、安新县同口村教师韩战桥在白洋淀特大桥上,面对穿桥而过的藻苲淀水系疏通工程不停地拍照。“你看,这疏通工程就像藻苲淀投入主淀区怀抱的通衢,一路向东汇入大淀。”
藻苲淀水系疏通工程顺利完工,意味着白洋淀东西部淀区的联通更加顺畅。工程位于藻苲淀东侧、府河北侧,该区域是白洋淀东、西部淀区连接的咽喉地带。入淀河流中有萍河、瀑河、漕河、府河4条河进入西部淀区的藻苲淀区域,后经该区域的水系进入东部淀区。
“藻苲淀以前是孤立的,它位于白洋淀西部区域,约占淀区面积的七分之一,这么大面积的水不流动,自身水质出现问题,对白洋淀主体水质改善起到不小的阻碍。”雄安集团生态建设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藻苲淀内水系多年未进行疏通,难以满足汛期快速排洪需求,上游来水无法及时达到淀区东部,难以实现有效的水力交换。此外,淀区围垦造田、生态景观破碎化,造成藻苲淀水动力不足、水体自净能力下降,影响藻苲淀湿地生态功能。
通过退耕还淀工程,按照“局部拆除、余段成洲”的方式拆除围堤围埝,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淀区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正在加速恢复。
湿地内碧波荡漾,鸟鸣啾啾。安新县自然资源局白洋淀湿地保护区管理中心工作人员齐明来说,新建造的湿地生态公园、退耕还淀项目实施所在地都成为了鸟类的天堂,也是他观察和记录新增鸟类活动的重要场所。
实现了自身清洁的藻苲淀,要给白洋淀水质持续改善作出更大贡献,只有进行疏通,使淀区东西部高效连接。
藻苲淀水系疏通工程要实现的功能,就是为了解决过去水道水深和宽度无法满足中大型游船通航要求,且旱季可能存在断流现象,保障河道生态用水,促进区域生态系统健康。
从该工程的平面图上可见,在府河上下游共修建了3条水系通道,在府河上游呈三股叉状。该疏通工程已于8月份完工。
据藻苲淀水系疏通工程项目经理林月飞表示,该工程共包括3条水系通道,实施内容主要包括清杂清表、水系通道起土挖根、微地型修整及绿化、水系通道疏浚、疏浚土脱水及余水超磁处理、场地拆除等工程,疏浚总长6.8公里。
藻苲淀水系疏通工程的建设与白洋淀综合治理一脉相承,通过疏通白洋淀藻苲淀水系,打通二者之间的水力联系,实现水系流量互补,可改善区域水系生态用水状况,同时增强该区域的调蓄泄洪能力。
百淀联通,让清新活水自由流动
雄安新区着眼全局,推出了更为宏大的治理工程——打通白洋淀内部全部水流通道,确保白洋淀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日前,新区公共服务局组织编制了厚达百页的“白洋淀内部水流通道疏浚(百淀联通)试点工程项目”建议书,目前该建议书已经通过审查。
按照该建议书,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大工程。新区公共服务局水利组相关负责人称,计划拆除工程区内所有阻水点,打通白洋淀内部水流通道,实现最大活水面积。如此便可最大力度改善区域水动力条件,提升水生态和水体水质。
项目的主要建设任务是新建穿路管涵、疏浚水流通道、拆除阻水堤埝,增加水系联通,扩增淀泊水面。实施百淀联通将有利于增强淀内整体的水体流动性,为底栖生物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从而有助于恢复淀区生态系统完整性,对盘活白洋淀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百淀联通试点工程与《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条例》《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等相协调,衔接工程周边已实施项目,确保实现综合整治。”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局相关负责人称,白洋淀作为湿地生态系统,淀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有机体,百淀联通试点工程贯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引导淀区水流自然流动,尊重历史积淀,保障生态空间,提升区域水体自净能力。
试点工程坚持目标引领、系统施策原则,以拆除阻水围堤围埝、新建穿路建筑物、河道疏浚为主要建设任务,找准问题靶向,抓住主要矛盾,全面提高淀区水体的自净能力,为后期百淀联通工程的实施积累经验。
打通淀区水系,保证排泄顺畅。根据建议书,该项目一期试点工程主要包括引黄入冀补淀入口采蒲台村进村道路管涵工程、白沟引河入淀口清淤疏浚工程、王家寨村清淤疏浚工程、圈头片区进村道路管涵工程等。
“保护淀区生态湿地的连贯性、水域环境和陆域环境的完整性,解决淀区环境因过度分割而造成环境退化的问题,系统恢复淀区生物多样性,实现白洋淀可持续发展。”百淀联通试点工程相关负责人表示,实施过程中,将保留淀区原生形态,让淀区生态系统自然修复。
“过去到处是鱼塘,围堤围埝把水面分割得七零八落,既破坏水质,又影响交通。”安新县圈头乡桥东村党支部书记夏善乐说,现在围堤围埝正逐步拆除,水也清亮了。村里正配合相关单位,清理一些残存的地龙等捕鱼工具,保障工程的顺利实施。
新区公共服务局水利组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拆除的围堤围埝工程量较大,将初步选择白沟引河入淀以南片区以及阻碍水系联通的进村道路作为百淀联通试点工程实施范围,为后续持续开展淀区水系疏通积累相关工程经验。
拔出污染根,生态清淤科学稳妥实施
8月31日,安新县南刘庄村几名村民在该县生态环境局组织下在村附近的白洋淀水域打捞水草。“今年雨水大,上游带来的水草也增加了‘负担’。”村民董国亮说,他半个多小时就打捞一船,上下午各打捞4船水草。
水草是白洋淀水质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成因,这也是解决白洋淀污染最为棘手的问题。
“科学稳妥地实施淀区生态清淤,拔出污染的根,为百淀联通正本清源。”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白洋淀上游污水和淀区生产生活排污,长期对水体水质造成的破坏和污染,不可能短时间消除,必须下猛药,清淤是釜底抽薪的重要措施。
日前,新区白洋淀生态修复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生态清淤三期工程启动会,确定该项目于9月份实施。2019年,雄安新区在安新县采蒲台村和南刘庄村2个代表性区域开展底泥内源污染治理试点(一期)。去年,实施了白洋淀内源污染治理扩大试点项目,分为圈头、采蒲台区域重污染鱼塘治理工程和南部通道区域污染鱼塘治理工程,处理塘水367万立方米,拆除堤埝45.7万立方米,种植沉水植物区域277.35万平方米。
大型绞吸船在鱼塘内作业,铁锚深深地定在数米深的塘底淤泥中,船头巨大的螺旋绞刀头在淤泥中搅拌,泥水被吸进管道,再被排到几公里外的区域进一步处理。
藻苲淀退耕还淀生态湿地恢复工程(一期)负责人陈铁柱介绍,工程治理中,对于底泥中氮磷有释放风险的藕塘、稻田等区域,首先进行水体封闭,存量污水采用多级沉淀+超磁分离净化复合水质净化工艺处理,达标后排入府河河口湿地进一步净化处理。
“我们对白洋淀360平方公里范围内全要素底泥污染和水环境状况进行详细调查评估,为制定白洋淀内源治理工程、淀泊补水工程和生态修复工程措施提供基础数据。”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水环境管理科科长周立志称,在2019年、2020年两期清淤试点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白洋淀生态清淤全面治理实施方案》和《白洋淀生态清淤(三期)工程实施方案》。
第三期清淤工程实施范围包括藻苲淀淀头片区、捞王淀片区、杜家淀片区、小白洋淀片区4个重点工程和雄县一般性工程。
“《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条例》出台后,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召开理论中心组会议专题学习,制发了《关于贯彻落实〈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条例〉的实施方案》和任务分工表,明确了具体工作任务和责任部门,充分发挥法治保障作用,全力推进各项治理工作落地落实,确保各项白洋淀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湖心区水质持续改善。今年1至7月,白洋淀淀区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为21.1mg/L ,较去年同期下降7.46%。(河北日报记者张伟亚)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河北日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燕赵都市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