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聚焦河北

中国医师节特别报道:缺“医”不可 感谢有你

2021-08-19 18:36:18 来源:石家庄日报客户端

扫码阅读手机版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有一群人一直默默守护着我们的健康。他们敬佑生命、临危不惧;他们甘于奉献、大爱无疆;他们辛勤付出、守护希望。他们就是医师。今年8月19日是第4个中国医师节,记者走近石家庄市人民医院的米杰医生,倾听他的故事,感受医师们的默默奉献……

米杰(左)和同事正在查看病患的检查结果。

人物名片:

米杰,46岁,石家庄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大主任,心血管内科一病区主任,内科住院医师规培基地主任,内科教研室主任,石家庄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个人荣誉:荣获“河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河北省医德先进个人”、第三届省会“十大最美职工”、“市直卫生计生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省城百名好医生”等荣誉称号;连续多年获得嘉奖、记功,多次被评为院“优秀科主任”“优秀支部书记”。

“这身白大褂就是我从医的初心”

清晨,石家庄市人民医院院内少了些喧嚣。但是在心血管内科一病区,一切一如往常,紧张、忙碌却井井有条。晚班医生与白班医生进行工作交接,十几个穿着白大褂的医生挨个病房进行查房,对一个一个病人进行检查、仔细评估。他们中,带头的那位医生正是米杰。

要想找米杰坐下来好好聊一聊不容易,因为他一直在忙碌着:在病区,他要带着医护团队穿梭在各个病房进行查房,详细询问病人病情、治疗效果,为进一步治疗方案做准备;在门诊,他要不断接诊,一个上午他始终没有挪动位置,也没顾上喝一口水,中午草草吃过午饭,他又急匆匆回到门诊室,继续接诊;在手术室,他又是一连几台手术,出来时已经疲惫不堪……

记者与米杰约定的采访时间是在下午6点,他下班以后。但是见到他时已经是7点多钟了。“非常抱歉,太对不住了,一直在忙。”他连连道歉。

米杰今年46岁,他从小的梦想就是当一名好医生。1998年从承德医学院毕业,他被分配到河北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工作。2005年调到天津市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工作,2011年获得天津医科大学心内科博士学位。在医学理论和实践上,他一步一个台阶,从一名普通医生成长为业内崭露头角的青年医学专家。2015年3月,作为专业引进人才,米杰又从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调到了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一病区工作。

刚来市人民医院工作,米杰就带着他的团队,全力抢救危重患者的生命,开始采用“逆向导丝技术”向死神挑战,并成功治愈了众多的濒危患者。也是从那时开始,信任米杰的患者越来越多,找他做手术的患者也越来越多,甚至还有很多外地慕名前来就诊的患者。

2016年,市人民医院成立胸痛中心,为胸痛患者开启了一条绿色生命通道,米杰和他的团队,通过优化流程,完成了第一例从急诊科到介入手术室的急诊手术,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时间大大缩短,创造了平均40分钟,最短21分钟的佳绩,大大低于90分钟的国家标准。

除此之外,米杰带领团队还成功为一名重症患者安置了一台左室四级电极三腔起搏器,填补了石家庄市医疗系统一项空白。2018年,米杰成为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获得了“省城百名好医生称号”。

“这身白大褂就是我从医的初心。做一名好医生,才对得起这身衣服。”米杰说。

“每一天我们都要与生命赛跑”

在新冠肺炎隔离病房内,米杰正在了解患者的情况。(资料图片)

都说与心脑打交道的医生,是铆足了劲与时间赛跑的生命使者,经常面临“生死时速”。他们接到的每一通急救电话,都是连接生命的希望;每一次的奔跑,都是朝着生命的方向。

有一位“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女患者被送到当地县医院急救,恰逢北京某医院专家正在该医院出诊,该专家立即为她进行急诊“冠脉造影+冠脉介入治疗术(PCI)”,术中进行了血栓抽吸治疗。她在转回病房后不到两小时,出现突发病情,而此时北京专家已经在返京途中,不能及时返回处理患者的突发病情变化。于是县医院当即联系了市人民医院,刚刚结束了一天繁重紧张手术的米杰立即打电话询问病情,初步判断为PCI术后并发症“急性心脏压塞”或“急性支架内血栓”。无论是哪一种,延误抢救都会危及患者的生命。

时间就是生命,飞奔数十公里,挽救生命刻不容缓,米杰立即赶赴县医院,在驱车赶往县医院的途中,他不断打电话询问患者的情况,并指导当地医生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同时请超声科床旁检查。

当他赶到医院,患者口唇青紫,靠药物已经维持不住正常的生命体征,情况十分紧急。超声检查结果证实了他的判断,患者出现了急性心脏压塞,需要立刻接受心包穿刺引流治疗。

心包穿刺术对医生的要求很高,不但需要穿刺手法娴熟,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米杰迅速在床旁展开抢救,一边消毒皮肤,铺无菌大单,一边轻声安慰患者:“不要紧张,平稳呼吸,不要咳嗽,也不要大喘气。”患者情绪慢慢平复下来,此时,心包穿刺一针成功!他在心包腔内抽出了200ml心包积液,患者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立即平稳了,苍白的面色渐渐变得红润,呼吸平稳了,不适症状完全缓解。

术后,米杰考虑到当地医院各方面条件有限,决定将患者转诊至市人民医院继续系统观察治疗。3天后,患者恢复良好,很快就出院回家了。

赞皇一位男患者突发急性心肌梗死,被紧急送到市人民医院,米杰第一时间赶到急诊,并召集医生团队分析病情,判断患者随时可能出现心源性休克、心脏破裂、恶性心率失常等情况危及生命,决定实施急诊PCI手术。

PCI手术开始了,通过冠脉造影显示,患者不仅血栓多,且心脏右束支完全性阻滞,是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如果不能及时手术,死亡率极高,即使救治过来,心功能也会受损严重,减损生命。在米杰娴熟的操作下,手术顺利完成,病患转危为安。

在米杰的职业生涯中,类似的抢救故事不胜枚举。“每一天我们都要与生命赛跑,这是我们的职责。”米杰说。

“365”“7×24”是米杰的工作常态,“你的电话总也没人接”是米杰常听到的抱怨,他经常“记不起上一次看父母是什么时候”,也会“忘了上一次参加孩子的家长会是什么时候”。 

米杰已经记不清多少个春节,除夕24小时他都是在岗位上度过的:上午查房询问病情,下午在院患者进行会诊,与主管医生细化治疗方案……有一年,他从除夕深夜一直到大年初一早上,共为3名心脏病患者进行了手术。

当然,从医路上也总是充满了感动,每当看到重症患者转危为安、病人家属们感激的眼神、患者康复出院,米杰心里的幸福感总会战胜身体上的劳累。

“医生要做好奉献终身的准备”

米杰正在为市民采集核酸。(资料图片)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奔跑,那么,医生始终默默护佑。“医生要做好奉献终身的准备。”米杰说。

2020年,武汉暴发新冠疫情,全国医护人员奔赴武汉支援。市人民医院十六党支部的全体党员和所辖科室职工共100人在请战书上纷纷签名,成为第一个向医院党委递交请战书的支部,米杰正是这个支部的支部书记。  

2021年初始,新冠疫情突袭石家庄,医护人员再次站在了第一线。米杰从刚开始的核酸采集到深入病区治疗新冠患者,一直奋斗在抗疫一线,并参与危重患者会诊,赢得了国家级、省级专家组的认可和好评。

作为一名心血管内科专家,米杰一次次生死时速挽救患者生命;作为一名支部书记,他团结带领支部党员众志成城、冲锋在前;作为担重任的感染四科主任,他不畏风险、不辱使命。无论是在哪个战场,不论有多少重身份,对米杰来说,不变的永远是一颗医者初心。

疫情到来时,米杰带领团队和支部党员毅然写下请战书。在得知核酸采集任务艰巨、人手紧缺时,虽然前一天进行了10台手术,但他还是主动请缨,带领科室7名医生和3名护士加入采集一线,拼尽全力为全民核酸检测贡献力量。

恰逢寒潮来袭,米杰全副武装,手中的动作不停。看到腿脚不便的老婆婆蹒跚挪动,他主动上前就地采样;遇到小朋友,想尽各种办法耐心引导;对行动不便的居民,他挨家挨户地上门采集……

市人民医院建华院区作为定点医院接收患者后,米杰带领新组建的团队义无反顾开赴“战场”。他细心制定梳理流程,并手把手指导每一名队员尽快熟悉,迅速进入角色;为避免轻症患者向重症转化,将患者呼吸、体温、心率、氧疗、会诊等指标,纳入每日监控统计重点内容;每早与国家级、省级专家组一同查房,分析研判患者最新情况,及时优化治疗方案;倒班时,随时关注治疗微信群,一有紧急情况能第一时间“出发”……

在战“疫”的第一线,他同样重担不减。在医疗救治上,他参与方案制定与实施;在院感防控上,他时刻审视监督防控措施,保护战友;在心理疏导上,他化身知心大哥,照顾患者和队员……每天的查房、查验各项检查结果、安排治疗有条不紊,病区环境井然有序,医患之间其乐融融。

米杰和他的团队带给患者的除了安心的治疗,还有希望与勇气。

一间病房里祖孙俩同住,奶奶已经是91岁的高龄了。一次突发心衰,米杰凭借着精湛的医术使老人转危为安,等奶奶的病情平稳后,考虑到实际状况,把老人转到了重症监护病房。孙子一直惦记着奶奶,又不能前去探望。于是米杰每次会诊时,都要到老奶奶的床前了解情况,并把老人不断好转的消息带给她的孙子,让祖孙俩彼此都安心。

一位年轻的母亲,因为思念在儿科病区治疗的孩子,心情有些焦虑。米杰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总是安慰开导她,慢慢地,妈妈焦躁的心情平稳下来,跟着医生的节奏,积极配合治疗,孩子的身体状况一天天好转……

石家庄新冠肺炎患者清零后,米杰又回到了自己的岗位上,继续佑护生命。

他说自己最喜欢看太阳升起,因为这预示着新的一天刚刚开始,而等待他的,又是一场场与生命的赛跑。

记者手记:

医生,是一个时刻不能缺位的职业,为生命保驾护航。当人们需要他们,他们随时就会出现在人们身边,望闻问切,救死扶伤。

在不少人眼里,医生是个令人羡慕的职业。可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医生还是个“人前光鲜,背后心酸”的职业,他们常常要从早上工作到深夜,由于太忙,他们经常“失信”于家人,对家人的照顾和关心成为他们的情感“短板”。他们却永远守信于患者,在家人和患者之间,他们常常会选择后者。

采访米杰时,记者深感“行医不易”。他工作时根本没有停下来过。虽然忙,但使命感和责任感一直鼓励着他。他说:“每天下班时觉得自己很辛苦,可第二天,看到病患等着我,我又会满血复活。”  

米杰只是千万名医生中的一员,他每天的工作只是医生群体的一个缩影,可从他身上我们却能感受到什么是医者大爱。他们用忙碌、耐心、钻研、勇气、爱心……为中国14亿人口提供着医疗卫生服务,他们循着患者眼中的光负重前行,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奉献,展现“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记者 李莉雅 通讯员 谷一楠 图片由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提供)

责任编辑:李红

相关新闻: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