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谈|通报制度让“双减”更有保障
纵横谈|通报制度让“双减”更有保障
扫码阅读手机版
日前,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专门通知,拟对各省“双减”工作落实进度每半月通报一次。《通知》明确,各省自2021年8月30日起,每月15日和30日前,报送“双减”工作落实进度,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在汇总分析后形成专项督导半月通报。通报重点是各地作业时间达标学校情况、课后服务时间达标学校情况、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情况、违规培训广告查处情况和群众举报问题线索核查情况等。(据澎湃新闻8月11日报道)
“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每天不是在上补习班,就是去补习班的路上”……不知从何时开始,在焦虑心态的影响下,基础教育的负担变本加厉,“鸡娃大战”“教育军备竞赛”不断升级,师生家长苦其久矣。可以说,这个教育界面临的紧迫难题不解决,不但良好的教育生态难以形成,还会把焦虑传导到生育、养育环节,对整个社会造成影响。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对打着教育旗号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紧盯不放,坚决改到位、改彻底。”不久前,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这项被称为“双减”的新政,是着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大事的有力举措,是增进人民福祉、回应群众关切的生动体现。
“双减”是全社会的共识和期待,“双减”的难度也有目共睹。教育上的沉疴积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根子上解决也不可能轻而易举。落实好“双减”工作,需要过硬的措施和手段。工作通报是压实责任、推动落实的一种有力抓手和有效手段。如今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对各地落实“双减”情况建立半月通报制度,体现出国家层面的良苦用心和坚定态度,有利于将这项工作制度化、常态化。
动员千遍,有时不如通报一次、问责一次。通报的重要性,往往在于报出痛处、报出短处。而通报的有效性,则需要配套相关的问责措施,以使其长出锋利的“牙齿”,起到应有的警示和督促作用。此次《通知》强调,为加大工作督促力度,推动问题及时整改,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将建立“双减”曝光台,对该落实、能落实而不落实的工作,或经多次通报仍整改不到位的典型问题,直接在媒体上曝光,并依据《教育督导问责办法》启动相关问责程序。相信这些动真碰硬的曝光、问责措施,能倒逼各地强化责任担当、抓好工作落实。
当然,通报只是一种鞭策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目前,各地都在认真把落实“双减”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积极采取行动,精心组织推进。“双减”做得好、成效比较显著的地方,应当认真总结经验,再接再厉、保持先进,进一步提升工作质量和水平。通报中落后的地方,更应当知耻后勇,对照中央要求和群众期待,找出差距和不足,拿出有效措施及时整改工作中的问题。
减轻学生负担,不仅是教育的事,更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改革大事。建立通报制度,一定会让“双减”的落实更有保障。期待各地都能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扎实做好“双减”工作,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张博)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河北日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燕赵都市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