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河北农业大学在棉花现代品种基因组及结构变异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1-08-10 20:20:26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协同提高陆地棉品种的产量、品质和多逆境抗性是生物技术育种的重大目标。然而,棉花现代育成品种基因组信息缺乏,育种过程中基因组结构变异规律和遗传效应仍鲜为人知。2021年8月9日,河北农业大学马峙英团队在《自然·遗传学》在线发表“High-quality genome assembly and resequencing of modern cotton cultivars provide resources for crop improvement”研究论文。“该研究破译了棉花染色体结构变异遗传‘密码’,为作物重要性状改良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资源。”马峙英说。

首次组装了两个陆、海新品种基因组

该研究率先组装了我国自育陆地棉现代品种农大棉8号(NDM8)和海岛棉Pima90的基因组,基因组大小分别为2.29Gb和2.21Gb,Contig N50为13.15Mb和9.24Mb,染色体挂载率为99.57%和99.75%,蛋白编码基因80124个和79613个,其中1499个和1267个为预测的新基因。发现在棉种进化中,Copia和Gypsy转座子对农艺性状的分化起着重要作用。

破译了海岛棉、陆地棉结构变异图谱

将海岛棉Pima90基因组与陆地棉NDM8基因组比对分析,发现Pima90存在高度的基因组多样性,共检测到31296个变异-基因对在海岛棉组织中显著特异表达,5815个插入缺失位于5256个基因的外显子区。发现Pima90中编码蔗糖合酶的基因GbM_D13G2394存在2bp的缺失,在海岛棉品种Hai7124和3-79以及渐渗系NDM373-9和鲁原343中进一步得以验证。该基因在海岛棉纤维伸长期和次生壁加厚期高表达,对海岛棉纤维长度和强度有重要作用。发现NDM373-9获得了来自海岛棉的171个外显子区结构变异,其中有34个和12个基因分别与已报道的抗病性和纤维发育有关,证明了海岛棉对改良陆地棉的育种价值。

将NDM8基因组和TM-1进行比较,发现NDM8存在876568个结构变异,其中28626个变异能够在10~1081个重测序种质材料中检测到。发现插入和缺失在D亚组上的密度明显高于A亚组,而且在端粒附近具有偏好性,603个插入缺失位于526个基因的外显子区。研究还发现,现代品种较早期品种获得了1128个NDM8型结构变异,表明现代育种改良发挥了重要作用。

揭示了棉花重要性状结构变异和基因

该研究完成1081份来自于世界各地的陆地棉种质资源深度重测序,获得的304,630个结构变异,结合大规模环境评价获得的纤维长度、比强度、马克隆值、铃重、衣分、子指等表型数据和401份资源的黄萎病抗性数据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346个与品质、97个与产量、3个与黄萎病抗性显著关联的重要结构变异。在Dt11染色体的1个370kb区域内有69个和56个NDM8型结构变异能够使纤维长度分别从27mm或者28mm级增至29mm级(纤维长度增加1mm,每吨皮棉售价一般可增加300元左右);在Dt03的2个变异能够分别使衣分从37.49%增至39.69%、37.47%增至40.00%;在Dt11的3个变异可使棉花抗性反应型从感病(DI=44.5~45.2)变为耐病(DI=30.9~31.1)。在黄萎病抗性相关基因中,GhNCS编码S-去甲乌药碱合成酶,在耐病品种NDM8和感病品种CCRI8中沉默该基因都导致抗病性显著增强,使NDM8由耐病变为抗病,CCRI8从感病变为耐病,然而拟南芥中过量表达该基因表现为更感病,表明GhNCS是控制黄萎病抗性的一个重要新基因。(河北日报记者王璐丹)

责任编辑:王景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