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家风故事|董继英:继承先烈遗志 弘扬存瑞精神
红色家风故事|董继英:继承先烈遗志 弘扬存瑞精神
扫码阅读手机版
我的伯父董存瑞从小就是一个胆子很大、特别勇敢的人,他14岁参加抗日儿童团,还当了儿童团长,带领儿童团员们参加抗日活动,为八路军站岗放哨,送鸡毛信。伯父16岁参军,在部队刻苦练习杀敌本领,两年后当了班长,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伯父在部队表现非常优秀,先后荣立3次大功、4次小功,荣获“毛泽东奖章”一枚、“勇敢奖章”三枚。
1948年5月,在攻打隆化城的战斗中,伯父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顺利完成了隆化中学外围的爆破任务。但连队发起冲锋时,突然遭到敌人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的火力封锁,关键时刻,伯父挺身而出,用身体做支架,手托炸药包,炸毁敌人的桥型暗堡,用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道路,牺牲时年仅19岁。
伯父的性格坚韧倔强,纯朴善良,就像他的父亲——我的爷爷。我的爷爷是位厚道、勤劳的庄稼人,耕种着村南的几亩山坡地,春天播种、秋天收割,放羊、砍柴、拾粪、修剪果树等,做着一个地地道道农民应该做的一切。
除了自家农活,爷爷还在田间地头搭建了简易窝棚,无偿为村里看管果树。当时家里并不富裕,但当爷爷得知同村有人生活更困难,就会主动接济他们。有一年,一个邻居家的孩子得了重病,急需钱救治,该借的亲戚都借遍了,知道我们家家境也不太好,到了我家也没张开嘴。爷爷看出邻居的来意,第二天就把家里仅有的一只小猪卖掉,把几十元钱送到邻居手里。
图为作者董继英小时候与爷爷奶奶(董存瑞父母董全忠、孙珍)的合影。(前排左起:1.董继英2.董全忠3.董继华 4.孙珍5.董继红。后排左起:1.董存金2.董继先) 作者 供图
我的父亲董存金当过民兵、村党支部书记,孝敬老人,爱护子女。为了照顾老人,他曾放弃保送上清华大学的机会。为了养家,他不怕苦、不怕累,曾经贩卖过牲畜、换过粮食、卖过猪肉、养过大车、开过煤厂,还在面粉厂扛过麻袋。他辛辛苦苦养活一家8口人,把我们兄妹4人拉扯大,供养我们读了中专、大学。
长辈一直教育我们,做人一定要善良厚道、自立自强。伯父是全家人的骄傲,更是我们的楷模。
姑姑的儿子艾冬是一名北京公安民警,多年扎根基层,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3次、嘉奖8次,被评为2019年度首都公安“法制之星”。2020年疫情期间,北京市公安局12345分中心全天候安排人员值守,接收办理电话派单,艾冬作为市公安局12345“接诉即办”工作的负责人,冲在前、干在先,带领同志们加班加点,共办理各类群众诉求近万件。
“接诉即办”需要他,抗击疫情的派单需要他……由于工作过度劳累,艾冬于2020年2月22日牺牲在抗疫一线,年仅45岁。他用生命传承了英烈精神,诠释了一名人民警察的崇高理想和信念。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伯父董存瑞的名字在家里很少被提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都慕名到董存瑞纪念馆参观,他们也会到家里看望爷爷奶奶。后来,从别人口中、从课本里、从电影里、从纪念馆里,我渐渐了解了伯父的英雄事迹。在我上小学三年级时,父亲给我们兄妹4人改了名字,哥哥改叫董继先,我改叫董继英,两个妹妹分别叫继红和继华,寓意继承先烈遗志、继承英雄遗志。
虽然从未与伯父谋面,但他勇于献身的精神深深打动着我,是我不断前进的动力。上世纪80年代,我毕业参加工作时,曾经有很多次去大城市发展的机会,但当时英语教师特别稀缺,我最后选择留在了隆化,留在以伯父名字命名的学校——存瑞中学,做一名人民教师。
“一支粉笔染双鬓,三尺讲台度春秋。”30多年过去了,在为学生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我也注重把存瑞精神传承给他们,让每一名存瑞中学的学子走出“存中”门、传承英雄魂。
2020年4月,我主动请缨到学校扶贫帮扶村——隆化县中关镇大铺村,成为驻村工作队的一名成员。大铺村生活条件艰苦,尤其到了冬天,天寒地冻。白天,在屋里穿着羽绒服、大棉鞋也不觉得暖和,晚上睡觉冻得头疼。条件虽然艰苦,但意义非凡,我为自己是扶贫战线上的一员而骄傲。乡亲们如期脱贫,生活过得越来越好,我觉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伯父用手撑起炸药包的同时,撑起的是对胜利的渴望,他就像一座精神灯塔,永远为我们指引方向。
(作者:董继英,工作单位:隆化存瑞中学)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河北日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燕赵都市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