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物讲故事 | 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司令碗”里的鱼水情深
红色文物讲故事 | 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司令碗”里的鱼水情深
扫码阅读手机版
“地道战,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千里大平原,展开了游击战,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魂飞胆也颤……”对于很多人来说,《地道战》是一部与儿时记忆有关的电影,提到这部电影,耳畔似乎一直回响着这首主题曲的激昂旋律。
吕正操将军用过的碗。 冉庄地道战纪念馆供图
影片的取景地之一就是保定冉庄。水井地道口、碾子工事、土枪、镐头……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内,各种革命文物和遗址似乎让人置身战场。在众多革命文物中,一只毫无新奇之处的粗瓷碗,却被冉庄人民珍藏了半个多世纪,因为它饱含着当地百姓与开国上将吕正操的生死情谊。
向历史深处追溯。“七七”事变后,国民党部队不断南撤,吕正操和他率领的六九一团却提出了“向敌人后方退却,北上抗日”的口号。后来,吕正操率部寻找机会脱离国民党军队,在晋县(今晋州市)小樵镇改编为人民自卫军。从此,吕正操和他的团队走向共产党,走向人民,走向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
走深泽,过安国,入博野,至蠡县,打高阳……小樵改编后,吕正操率部一鼓作气北进,名震冀中。此后,吕正操的人民自卫军就被纳入晋察冀军区领导,吕正操被任命为首任冀中军区司令、八路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冀中行政公署主任。
在抗战的烽火硝烟中,在广袤的华北平原上,吕正操司令员与冀中百姓“情同骨肉,亲如家人”。他说,是冀中人民用鲜血和生命保护了自己,培育壮大了人民子弟兵。
1939年7月31日凌晨,日军包围冉庄,他们挥舞着刺刀和皮鞭,把所有村民都驱赶到南大桥三官庙前集中训话,妄图抓捕抗日干部,摧毁抗日政权。集合的百姓稍一懈怠,就遭到日军的刀砍枪杀。烟雾蔽日,火光冲天。就在这一天,日本兵杀害冉庄村民13人,打伤致残11人,抓走11人,烧毁民房700多间,烧死大牲畜17头,烧毁生产生活用具不计其数,抢走财物上百车。
吕正操司令员带着队伍匆匆赶到冉庄,给百姓带来了救济粮、救济款和救济物资。“乡亲们,不要怕,敌人烧了旧房咱们盖新房,碎了旧缸买新缸,大家一定要振作起来,重建家园,争取早日把侵略者赶出中国去!”在吕司令的亲切鼓励下,乡亲们情绪高涨,齐呼抗日口号。
小伙子李恒看到司令员讲得口干舌燥,急忙端来一碗水:“吕司令,喝我们冉庄一口水吧!”吕司令笑着接过水碗,一饮而尽。而冉庄人民把当年吕正操司令员饮过水的碗一直珍藏至今,大家都亲切地叫它“司令碗”。
每当看到这只司令碗,聆听它背后的故事,吕正操将军的形象就一下子清晰起来。通过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宣教科副科长许丹的讲解,我们仿佛能够看到一位共产党员的高级将领,一边指挥千军万马,奋勇杀敌;一边又真心牵挂百姓,经常来到群众中间,访贫问苦,嘘寒问暖……是那么亲切,又是那么真实。
司令碗很旧,也很普通,但它却雕刻着时光,见证着吕正操将军在冀中生活战斗的峥嵘岁月,见证着党与群众心连心的血肉情谊,也见证着万千河北儿女挺身而出、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恢宏篇章。现今,它静静地陈列在展柜中,无声地传承着红色革命精神,召唤后人了解历史,感悟初心使命,在新时代砥砺前行。(河北日报记者史晓多)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河北日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燕赵都市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