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红色家风故事|付宏伟:从孝百业成 家和万事兴

2021-06-26 12:58:07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2016年5月,我带着烛台、族谱和爱心登记簿三件宝贝,走进中央电视台《我有传家宝》栏目组,向全国亿万观众分享自己的孝道故事和家风感悟。

我是邢台市威县孙家寨村一名普通的80后青年,自2010年起,开始照顾全村孤寡老人,建起“没有围墙的敬老院”。在我的影响带动下,威县目前已经发展了40余个“孝亲敬老村”。纵观我弘扬孝道的历程,在《我有传家宝》栏目中展示的三件“宝物”,正是我的动力源泉和精神力量。

图为付宏伟(中间穿红马甲者)在本村组织孝老活动。  邢台市文明办供图

烛台——学蜡烛发光,照亮别人

传了好几辈人的烛台是我的宝贝。爷爷把烛台留下来时曾告诉我,长大以后要学习蜡烛,去照亮别人,而不是借助别人的光照亮自己。

爷爷不仅用语言更用实际行动影响着我。在我小时候,爷爷是村支书,在那个自己温饱都难以解决的年代,只要听说谁家揭不开锅,爷爷准会把他们接到家里吃饭。“只要咱家有一口饭吃,就不能撵人家走”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爷爷的一言一行,就像种子一样撒在我心里。正是这种关怀精神鼓舞着我,我才能给村里的老人送饭,一送就是十几年。尤其看到老人们吃上可口的饭菜,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我的心里更是漾起阵阵暖流。

族谱——从孝百业成,家和万事兴

《付氏族谱》是一卷长2米、宽2.5米的画布族谱,上面写着历代付氏的先祖宗亲,到我这一代已是第21代。祖上教育后人,要做有德行的人。“从孝百业成,家和万事兴”是付氏的家训。

当年,我从农村走出去,到石家庄上学,从事医药工作,年薪达到百万元。后来,父亲生病,在父亲的病榻前,我百感交集:自己在外面整天忙碌,看似风光无限,却忽视了含辛茹苦的父母,一旦父亲有个闪失,自己连个尽孝的机会都没有,那岂不是抱憾终生?在家中照顾父亲时我还发现,孙家寨村65岁以上的老人有113人,还有80多户是“空巢”家庭。这些老人的儿女不在身边,谁来伺候、孝敬他们?

思前想后,我拿定主意,毅然放弃高薪工作,回到故乡,孝敬父母,孝敬全村老人,搞规模种植,引领群众致富!

回村后,我给村里孤寡老人当起“孝子”,带领几名义工坚持给老人送粮食和衣服,保证丰衣足食。同时,坚持给每一位孤寡老人洗脚,给老人亲情的慰藉。至今,我都记得一位老人老泪纵横地说:“这是我这辈子第一次让晚辈洗脚,不知道有多少人从来没有感受过,有多少人一辈子再也没机会感受了……”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我决定坚持下来,用一点一滴的行动温暖老人,十几年来风雨无阻。

爱心登记簿——乡亲从不理解到支持

“2012年9月12日,付占刚,面粉一袋……”在我的爱心登记簿上,记录着一个个爱心人士的名字,这也是邻里乡亲对我做的事从开始的不理解到支持的见证。

当初作出回家为老人们尽孝的决定后,消息一传出去,立马在孙家寨村炸开了锅。有人说我“神经”,有人说我出风头,有人说我在外面“混得不行了,借老人出名”,可这些都挡不住我回家尽孝的愿望。

坚持一年多后,村里人开始半信半疑。又过了半年,村里人完全被我的举动所折服。早上经常看到门口有米、面之类的物品,乡亲们以这种方式默默支持着我。

几户村民联合起来,免费提供一块地给我建“孝道菜园”;村里种菜的老把式来当义工了,不用化肥和农药,把菜种得郁郁葱葱,不仅供给老人做饭用,还送给全村人分享。听说我想建敬老院,村里的党员干部和几十名村民代表一致同意免费提供土地;村民们有的捐钱、有的捐建材、有的捐器材,很多村民都来当义工干力气活。一些外出打工的子女回村后,这个送袋面,那个送壶油,他们都说,自家老人受益了,得报这份情义,也要尽一份孝心。

图为付宏伟与家人合影。  邢台市文明办供图

十几年来,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路上,我一直坚定不移地走着。村子还是那个村子,乡亲还是那些乡亲,但孙家寨的民风村风、村民生活却因“弘扬孝道”发生了根本改变。近年来,我先后获得“邢台好人”“感动河北十大人物”“全国孝老之星”“中国好人”等荣誉,孙家寨村也被命名为“孝道教育基地”,先后有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近30家媒体对此进行报道。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于我来讲,我的初心就是崇德向善之心、博爱敦厚之心。我会一直做下去,将这种尊老爱亲的美德传承下去。

(作者系威县孙家寨村党支部书记)

点击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宋娜

相关新闻: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