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班老总读报(210)|盲盒不能成为监管“盲点”
值班老总读报(210)|盲盒不能成为监管“盲点”
河北日报副总编辑 李恕佳
“你永远不知道盒子里是什么,但永远充满期待。”一个时期以来,盲盒作为一种潮流玩具,受到众多消费者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的追捧,甚至形成了“盲盒经济”。今天出版的河北日报,就关注了青少年群体购买盲盒成瘾的现象。
盲盒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吸引力?专家分析,购买时充满未知、打开后惊喜连连的消费机制,能让消费者买到一个具有不确定性的惊喜,以及简单易得的快乐体验;对于部分缺少情绪体验的青少年而言,购买盲盒的过程是一种能够带来期待感、不确定性、惊喜感、刺激感、满足感等丰富情绪体验的情感性消费行为。
以最常见的玩偶盲盒为例,很多人的感受都是“很容易上瘾”,一买就停不下来。打开盒子之前,心理期待值会一直累加,并在打开的一瞬间达到顶峰,这以后,就会出现两种情况:没有获得期望中的物品的,还想要“翻盘”;期望实现了的,想让快乐再继续下去。两种情况所带来的结果,就是不停地买买买……
在很多新闻报道中,我们能够看到,身陷盲盒的人越来越多,他们认为能拆出自己中意的商品,就是“走运”,消费也越来越盲目、畸形。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有近20万消费者平均每年花2万余元收集盲盒,有的甚至年耗资百万元,其中95后占了大多数。
在我看来,花钱买个“不确定”,本身就有赌博的味道;如果容易让人上瘾,那就和赌博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了。更应该看到,对于年轻人来说,买盲盒成瘾的危害,不仅在于诱生错误的消费观,更在于影响青少年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甚至可以说,盲盒走红的原因,与其说是满足了情感性消费,不如说是利用了人性的弱点。
不久前,中国消费者协会就盲盒产品和销售服务发布消费提示和意见,曝光了盲盒销售过程中的各种涉嫌违法违规现象,提示消费者不要沉迷其中,更不要参与涉嫌违法违规的盲盒交易。
盲盒因“盲”而火,但商家不可因为利益“盲”了心,消费者不能被各种概念“盲”了眼。同时,还有一点特别重要,这就是在有关职能部门那里,盲盒不能成为盲点——对于“让人上瘾”而且违法违规现象丛生的盲盒,“提示”之后,还应该有更“硬核”的监管、规范措施和行动。
总监制:桑献凯、王洪峰
监 制:贾伟、郝彦鹏
策 划:周荣丽
编 导:刘 冉
文案助理:安人和、李晓宁
摄 像:李佳泽、王楠
剪 辑:王楠、李佳泽
河北日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燕赵都市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