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聚焦河北>>

【新春走基层】总书记来过我的家④丨徐海成:奔小康,咱一天也没闲着!

2021-02-08 16:51:37 来源:长城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大红灯笼高高挂,“德胜”处处皆入画。1月24日,德胜村成了红色的海洋,迎风飘扬的“德胜”彩旗、灯笼布满大街小巷,装点着每一排每一栋新民居。

“还想请习近平总书记再来我家坐坐,看看我家的新变化。”1月24日,张北县德胜村徐海成在新民居时激动地说。

2019年10月,他搬进新民居,上下二层150平方米,过上了楼上楼下、宽带电话的新生活。

德胜村村容村貌。长城网记者 郑世繁 摄

“2020年我的喜事还真不少,微型薯不是按斤卖,是按粒卖,你们可能不信,它比猪肉还贵,一粒v7微型薯竟卖出5毛的好价钱!”

看到记者惊讶的眼神,徐海成把记者带到储藏窖,这个窖能储微型薯3000吨,全村像这样的储藏窖有14个。

徐海成在储藏窖里向记者展示马铃薯。长城网见习记者 熊睿琦 摄

“2017年的1月24日,总书记来到我家跟我算收入支出账,鼓励我发展微型薯产业,把小土豆做出大产业,我一直牢记总书记的话,一天也没闲着。”徐海成回忆道。

徐海成和女儿徐亚茹在宽敞明亮的新家向记者介绍。长城网见习记者 杨泽 摄

张北坝上,气候冷凉,适宜马铃薯育种。

当年开春后,德胜村在各界的帮扶下,建起280个育种大棚,贫困户只要花1000元租金就能租上一个大棚。徐海成当年承包了6个微型薯大棚,又在兴隆村和合伙建了22个大棚。第一年对冲投资没有净收入,2018年,他撸起袖子加油干,流转了19个微型薯大棚、15个原原种大棚。马铃薯种植纯利有10万多元,稳稳脱了贫。有了存款,徐海成干劲更足了,2019年,他除租13个微型薯大棚、15个原种大棚外,还种了10亩甜菜,年纯收入11万多元,买了不少现代化农具,还买上了七座轿车。

“2020年,我承包的8个微型薯大棚、20亩原原种大棚,20亩一代薯,30亩甜菜,5亩莜麦,预计纯收入至少二十万元。”徐海成自信的对记者说。

“去年我的收入在全村还不算是最多的,今年我还要扩大种植面积,丰富马铃薯选种,引进机械化甜菜育苗技术,决心在大干一场。”徐海成说。

德胜村全貌。长城网见习记者 熊睿琦 摄

徐海成变了,德胜村变了,全村凭借微型薯产业快速走上了小康路,280个标准大棚年产量达3640万粒,真正成为德胜人致富的“金蛋蛋”,“御富德胜”原种获得了国家绿色认证,还被农业农村部纳入第八批“一村一品”名单,销往全国种植区域。

下午5时,采访快结束时,徐海成的女儿徐亚茹回到了家。徐亚茹大学毕业后回村里的旅游公司上班,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收入还不少。

从2017年起,德胜村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项目牵引、多元投入”的开发模式,让资本进村,引进有实力的企业,成立德胜张北实业集团,全力打造田园综合体。徐亚茹在德胜(张北)实业集团从事中医药产业开发工作。

“过去的日子苦,姐姐上大学那时候,每次临行前家里从牙缝里抠钱,年轻人只要能出去的没一个回来的。”徐亚茹说。

“2019年我大学毕业那年,德胜(张北)实业集团董事长董义给我打电话,希望我能带头回乡,让更多德胜人、张北人能够回来家乡创业,我毅然决然放弃留在石家庄、邢台等地大医院的机会,回到了家乡。”徐亚茹介绍道。

去年,她顺利得到了集团的启动资金,在德胜村开始种植中草药,先后试种了黄芪、红花、桔梗等药材,用来发展药膳产业。目前,像徐亚茹一样回村的年轻人已经有8个。

徐海成一家。长城网记者 郑世繁 摄

“家乡变好了,风景更美了。站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这里有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徐亚茹对未来充满信心。

策划:郑世繁

文字:王晶

视频:杨泽

海报:王晶

责任编辑:韩琳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