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守艺|缂丝,一座古城的文艺复兴

2020-11-06 06:51:15 来源:河北新闻网-燕赵都市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我想拥有更好的未来”

17时许,王鹏巍骑上她的电三轮来到冀中职业学院。两间古色古香的教室内灯火通明,李卓蔓等几名学生正围在桌前,调试一台微型织机。她们在为即将举办的一场发布会做准备。

织机曾是王鹏巍推广缂丝过程中的一道难关。缂丝使用的是平纹织机,时至今日,上面的竹筘等零部件都没什么工匠会做了。王鹏巍买了一台旧织机,找来木匠拆掉后研究其结构,再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最终做出了一批新织机。不仅如此,思本堂还自行设计研发了这种用于教学和展示缂丝技艺的微型织机。

织机的某处零件似乎出了一些问题,王鹏巍见状立即加入了讨论。检查完织机的问题,她又去查看了学生们正在制作的作品,从华灯初上直谈到夜幕降临,全然忘记了旁边还有“外人”存在。

近年来,思本堂与冀中职业学院合作成立了大师工作室,培养缂丝专业人才,22岁的李卓蔓就是这个专业第一届毕业生。

事实上,李卓蔓还在读中学时就已开始学习缂丝制作了。那还是四五年前,她跟着画国画的母亲来看王鹏巍组织的一场缂丝文化展。展览现场很多老师傅一起织缂丝的场景一下子吸引了她,“感觉特别美好”。从此,她便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来思本堂学习,直到后来彻底走上了职业道路。

这正是王鹏巍希望看到的。缂丝的技艺,归根到底还是要传下去。多年来她四处奔走,就是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传承缂丝技艺的队伍,并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除了与各大中专院校合作外,王鹏巍还在社会上广收学员,定州孩子在她这里可以免费学习缂丝。

王鹏巍还与定州特殊教育中心合作,针对有听力障碍的学生开展缂丝培训,让他们可以通过作品与人交流。薛璐当年就是被语言康复学校的老师推荐来学缂丝的。那时的她只有18岁,家离得远,只能住在店里。晚上一个人害怕,王鹏巍就留下来陪着她。经过几年的学习,她现在已是王鹏巍的得力助手。

32岁的杨晓璨是名弱听女孩,是在大学毕业六年后开始学习缂丝的。与老师当年对缂丝的“一见钟情”不同,从事缂丝织作是她经过多次考察了解和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职业规划。杨晓璨认为缂丝技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失去上升空间,在女性的职业发展中有很大的优势,“我想拥有更好的未来。”

经历了生死,才知道什么最重要

“有的时候你甚至感觉缂丝是种活的东西,你可以跟她对话。”王鹏巍说。多年来缂丝几乎占据了她生活的全部,谈起一路走来的艰辛,她讲述了一段很少向人言及的往事。

大概是2016年的时候,王鹏巍带着工作人员赴山东办展览的途中遭遇严重车祸。事故现场大家忙着送伤者就医,事后才发现车上携带的缂丝展品不见了。王鹏巍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当年打开车厢那一瞬间的心情,那时候她才意识到缂丝在自己心中的地位。说着,王鹏巍的眼圈红了,她说经历了生死之后,才明白生命中什么东西最重要,从此以后,其他的东西她都放下了,一心一意只想着如何把缂丝做好。

任何一项技艺的修习,都会从技术的磨炼最终上升至心性的磨炼。王鹏巍将自己多年从事缂丝事业的体会,概括为“丝丝真情,表里有道”。她说缂丝之所以能传承千年而不朽,是因为缂丝匠人在一丝一线织作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而缂丝织物表里如一,一如做人的要求。传承缂丝技艺,更要传承其中的文化内涵。(燕都融媒体记者唐晶 文/图)

责任编辑:张云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