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守艺|缂丝,一座古城的文艺复兴

2020-11-06 06:51:15 来源:河北新闻网-燕赵都市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杨晓璨正在练习缂丝技术。

定州崇文街,思本堂缂丝艺术馆。

华丽的屏风,精巧的团扇,彩色丝线编织的草虫花卉栩栩如生,丝织品的质地在秋日的阳光下熠熠生辉。街上两名游客被吸引进来,驻足欣赏一番之后向工作人员询问:“这是刺绣吗?”

“这是缂丝。上面的图案不是绣上去,而是织出来的。”

缂丝,织中圣品,一项至今无法为机器取代的丝织工艺。

提起丝绸,人们想到的往往会是温婉的江南,很少有人知道,历史上河北曾是衣被天下的丝织品产地,而缂丝这门冠绝丝纺织业的技艺,就是源自定州这座华北平原上的北方古城。

这是一段失落了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定州曾经的骄傲。王鹏巍,思本堂的创办者,一名土生土长的定州女儿。十余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定州与缂丝之间的渊源之后,她心中便种下了一个执念——让缂丝“回家”,续写这座古城的锦绣传奇。

如果乡愁也有具体的形象,在王鹏巍心中,那或许便如缂丝,千丝万缕,承载着许多故事,牵系着深沉的情感。

巧手奇工。

定州古城失落千年的传奇

“你要是拍照的话,我去换身衣服吧,不能给缂丝丢人。”思本堂内,王鹏巍低头看了下自己的衣服,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这几天气温骤降,她身上穿了件薄羽绒服,里面是一件“下地种菜穿的”格子衬衫。

王鹏巍的日程排得很满:前一天坐了一宿夜车从外地回到定州,一早赶去青少年活动中心给中小学生上缂丝公益课。午休没一会儿便来到店里,还有许多事务要在这个下午安排——第二天她又要出门参加为期一个月的民族服装研修。

所有的忙碌都是为了缂丝。

一提起缂丝,王鹏巍脸上倦容尽扫,眼中泛起了光彩。

“今天上课时,一个小朋友问我,老师这个‘gé’丝是哪个年代的。我就告诉他,这个字念‘kè’,作为定州人,你必须记住这个字。”

十多年前,还在银行工作的王鹏巍第一次了解到缂丝,就被这门极尽工巧的手工艺吸引。让她意外的是,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定州古城,竟然就是缂丝的故乡。

“河朔、山东养蚕之利,逾于稼穑。”西汉到唐宋的一千多年时光里,定州一直是北方重要的丝织业中心。盛唐时,定州地区贡赋八种丝织品,数量占了全国总量的46%。悠久的丝织业传统,加之南北物资交汇之地的繁荣经济,推动了丝织业中最为奢华工巧的工艺——缂丝的发展。

缂丝工艺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宋代缂丝以河北定州所制最佳,而以宣和时制作最盛。宋人庄绰的《鸡肋编》中曾对定州的缂丝工艺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定州织刻丝,不用大机,以熟色丝经于木棦上,随所欲作花草禽兽状,以小梭织纬时,先留其处,方以杂色线缀于经纬之上,合以成文,若不相连。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名刻丝。如妇人一衣,终岁可就。虽作百花,使不相类亦可,盖纬线非通梭所织也。”

“刻丝”便是缂丝,通常以素色生蚕丝作经线,彩色熟蚕丝为纬线,织作时同色纬线并不贯通全幅,而是根据纹样轮廓或画面色彩的变化不断换梭,分块缂织,即所谓“通经断纬”。织物上花纹与素地、色与色之间的交界处呈现一些互不相连的断痕,仿佛刀刻。

通经断纬的工艺,可以自由变换色彩,特别适合摹缂书画作品。宋代缂丝名家沈子蕃便是个中高手。清宫旧藏沈子蕃的《梅鹊图轴》,以梭代笔,用丝线生动再现了画作的笔墨意趣,至今是故宫的镇馆之宝之一。

沈子蕃原本是定州孟家庄人,靖康之役后离开定州南下,落籍吴郡(今苏州),也将精湛的缂丝技艺带至江南,开枝散叶。两宋迭代之际,诸多如同沈子蕃一样的北方工匠纷纷南迁,缂丝艺术在吴山越水间走向了巅峰。至明清时期,缂丝的生产中心已转移至苏州一带。

与此同时,远在北方的定州,传统工艺的发展却在金元时期的战火和明初靖难之役的屠戮中屡受重创,而后,随着棉花种植的普及和棉纺织业的发展,定州作为缂丝之乡的辉煌,也渐渐成了一段被遗忘的记忆。

责任编辑:张云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