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大半年,武汉体育中心里终于又响起了杀球声。国庆期间,这座曾被改造为方舱医院的体育馆恢复本职,羽毛球馆、篮球馆等重新对外开放,预约人数爆满。
不只江城,高涨的健身热情席卷祖国大江南北。北京举办了疫情发生以来的首场游泳比赛,京津冀游泳公开赛暨北京市全民游泳大赛吸引了1600多人劈波斩浪;南国之滨,柳州国际水上狂欢节如期举行;雪域高原,西藏登山大会圆满落幕……
以健康的名义。疫情催生健身成为“刚需”,而这背后更为关键的是,近年来全民健身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在“十三五”收官之际回望这五年,全民健身事业硕果累累。
当运动成为习惯
河北唐山勒泰欧悦真冰场有位“名大爷”,自冰场建成后天天出现,人称“元老级冰友”。
66岁的刘揆一是钢厂退休职工,从小学二年级起开始滑野冰,冰鞋一穿就是50年。最早只有冬天能上冰,后来北京、天津新开了室内冰场,他也偶尔坐车去过过瘾。
2015年夏天,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花落北京和张家口。转年,勒泰欧悦真冰场建成,刘揆一每天上下午各滑两小时,风雨无阻。在工作人员眼里,“比我们很多员工滑得都好”。
冰场上驰飞了大半辈子,刘大爷越滑越舒心。“家门口的冰场,人工冰质量好,设施也有人管理,最重要的是一年四季都能滑,这个太好了!”
借冬奥会之机,“十三五”期间,唐山市建成滑雪场6个、滑冰馆3个、室外浇建冰场15个;冰雪进校园全覆盖,正努力实现每个学生带动1至2名家庭成员参与冰雪运动;每年组织冰雪赛事活动200余项次,300多万民众参与。
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在天南海北涌动。2018年,全国大众冰雪季启动仪式首次走出北方,来到上海。黄浦江畔灯火璨璨,映照着“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美丽愿景。
正如刘揆一热爱滑冰,越来越多人养成了运动的习惯,健身成为一种自主意识和生活方式。马拉松一签难求,健步走大军蔚为壮观,运动打卡成为时尚,户外运动、极限运动夺人眼球,全民健身气象万千。
来势汹汹的疫情更是让人们对健康体魄的渴望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也萌发出奇思妙想的智慧,“客厅跑”、线上马拉松一时盛行。
如今,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约为4亿,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接近九成,大大小小的体育社会组织活跃在人们身边。青少年踊跃参与体育活动,体育在云南中考中甚至占到了与主科比肩的100分。
不仅爱运动,还要会运动。目前全国有近300万名社会体育指导员,为健身爱好者提供科学指导。上海的“社区体育服务配送”街镇覆盖率达到98.1%,2019年配送体育服务6992场;北京在全市医疗系统培训了200余名运动处方师,探索体育运动促进健康管理的新模式。
当场馆落地身边
垂地长鼻,一截短尾,四只窄脚撑起半圆形的身躯——在天坛公园以跑步路线描画一只大象,令不少首都长跑爱好者着迷;
天坛以北13公里处是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北京奥运会后对外开放,成为备受公众喜爱的游泳场所;
与之毗邻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里树木葱茏,十公里长的塑胶跑道掩映其中,每天都有大量市民在此跑步、徒步,一众京城跑团将此作为训练基地……
在“双奥之城”北京,奥运遗产得到充分发掘利用,城市公园、小区绿地、健身机构、体育场馆,运动场所无处不在。北京还持续通过疏解腾退空间等建设体育场地设施,仅去年就建成150余公里长的健走步道,西城区干脆把“城市即体育公园”树为目标。
“健身去哪儿”成为大家的关注点,15分钟健身圈在多地成为现实。2018年9月,重庆开启利用边角地块修建社区体育文化公园的民生工程,至去年底已建成50个公园,全市还有69个大型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成效显而易见。从2015年底至今,全国体育场地数量从逾170万个增至316.2万个,人均面积由1.57平方米增加到1.86平方米,超额完成《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1.8平方米的目标。
推动公共服务智能升级、提升民众使用体验也是政府的着力点。杭州许多传统体育场馆就正在进行数字化改造,引入人脸认证系统,旨在实现全流程自助化。
不久前发布的《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再次强调,要完善健身设施建设顶层设计,增加健身设施有效供给,补齐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短板,大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
“十三五”期间,全民健身作为国家战略的政策保障越发坚实。《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接连推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被写进十九大报告。
超越体育的力量
“广场舞大妈的公益能量大得惊人。”陕西宝鸡操排舞协会会长程小丽笑言,旗下1万多名会员通常也掌管家政大权,如果采取一致行动,产生的公益效果“好得出乎意料”。
以垃圾分类为例,原本很多家庭不习惯,协会便把会员们组织起来,举行垃圾分类趣味运动会,普及相关知识。在家里“一言九鼎”的姐姐阿姨们回家后,很快就把垃圾分类推广开来。
体育的溢出效应体现在方方面面。宝鸡人也爱打门球,尤其重视在农村推广门球,省里第一个山村人工草坪门球场就建在宝鸡陈仓区菜园村。用市门球协会主席张春的话说:“把运动推广和农村移风易俗结合起来,使更多的人‘离开麻将奔球场,放下锄头打门球’。”
在位于祖国东南的浙江省,“运动振兴乡村”同样让百姓尝到了甜头。金华市武义县朱王村投资500万建起村民体育馆和集体民宿,去年承办了浙江省少年儿童短式网球锦标赛,不仅开创了“省赛村办”新模式,还把村庄人气迅速拉高。截至今年3月,村里旅游收入达到300万元。
精力越练越充沛,体育饭越吃越香。过去三年,江苏发放了1.5亿元体育消费券,拉动消费29.3亿;2018年全国共举办马拉松赛事1581场,全年赛事带动总消费288亿,产业总产出746亿。全民健身在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方面潜力巨大,为全面小康和健康中国建设持续助力。
当然,目前许多数据还难称完美:成年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较低,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各年龄段学生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
实现全民健康的目标任重道远,但未来可期。河北咏怀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发展研究院院长王兵预言:“未来三十年,人们对健康快乐的追求将成为第一需求。”
以健康的名义!未来体育将继续作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全民健身将与竞技体育、体育产业携手并进,共同谱就体育强国的壮丽乐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蓬勃力量!(执笔记者:丁文娴;参与记者:汪涌、杨帆、毛海峰、伍鲲鹏、马向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