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河北省平山县孟家庄镇元坊小学90后特岗教师陈红:大山深处点亮希望之灯

2020-09-13 03:20:43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河北省平山县孟家庄镇元坊小学90后特岗教师陈红——

大山深处点亮希望之灯

陈红(右二)和学生们在一起。河北日报记者 马 利摄

2015年秋,23岁的陈红告别“象牙塔”,回到从小长大的地方——平山县,成为孟家庄镇元坊小学的一名特岗教师。

走在乡间的盘山路上,蜿蜒的山脉与天空相接,这里的山地和地上的人们,都带给陈红扑面而来的熟悉感。从在山村受教,到成为一名大学生,再毕业回到山村教学,这名90后山村教师见证了山村教育的变化。

托举起山村孩子的梦想

山大沟深,外面的人不愿进来,山里的孩子却渴求了解外面的世界。陈红家就在学校20多公里之外的盖家峪村,从小在这片朴实而又贫瘠的土地上成长。当年的陈红,最希望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现在,孩子们的渴望依然真实而迫切。

陈红在课堂上给他们放北大、清华的校园风景片,教室里沸腾了,学生们说:“怎么能有这么好看的学校!”

有个平时挺害羞的小姑娘,站起来说:“老师,我以后要去北京念大学。”其他孩子就哄地笑了起来,大家觉得北京是很遥远的地方。

从那一刻起,陈红就下定决心,一定要让他们飞到更远的地方,见识更精彩的世界。

然而,这又谈何容易?山村学生没有条件去科技馆、博物馆参观,也没有机会去学习钢琴、芭蕾等艺术。陈红就地取材,为孩子们的梦想插上翅膀。让每个同学都参加学校“国旗下的演讲”,在教室里拉开桌子搞辩论会;拿出花花绿绿的彩纸,跟学生们折纸鹤、叠星星;用手机下载歌曲,教他们唱歌……

孩子们的成长显而易见,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件漂亮的手工作品、一次声情并茂的演唱……都给了陈红坚持下去的勇气。

农忙季节,她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孩子们一边掰玉米、刨红薯、拾核桃,体验劳动滋味;一边观察、思考,积累作文素材。课外活动时间,她带着学生拿上扫帚,给村里清扫街道,组织“雷锋小队”,给“五保户”送温暖……德智体美劳,陈红把这些巧妙融合在一起,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精神的成长。

走遍深山只为让教育更有温度

陈红工作的第一年教三年级。班里有个住宿的男生邋里邋遢,头发两寸多长,不剪也不洗,一绺一绺地打着结,鞋子磨出窟窿,小脚趾头在外面支棱着。

陈红打来温水,按着孩子洗头,一边洗一边嘱咐他放假回家要理发、洗澡,穿上干净整洁的衣服鞋子来学校。

“返校那天,我交待的事他一样没办。”年轻气盛的陈红一肚子火,要去孩子家里“告状”。

村里坑坑洼洼的土路上,男生正跟爷爷奶奶推着三轮车,从地里往家拉玉米。平常人家一个壮劳力轻轻松松的活计,祖孙仨人却格外吃力。

原来,孩子父母离异,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老人年纪大了,生活中很多地方需要孙子搭把手,照顾起来心有余而力不足。

陈红又心疼,又自责,买来新衣服、鞋子,悄悄塞给这名学生。

“当初光催着孩子洗头、换衣服,咋不问问他家里情况?”从那以后,陈红便努力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

山路崎岖,越往上越难走。最远的村庄,要翻山越岭,开车1个多小时才到。

朴实的家长紧紧拉着陈红的手,诚恳地说:“陈老师,俺两口子没文化,俺不想孩子以后跟俺一样辛苦。”那一刻,陈红再一次明白,在乡村,教育也是每个家庭的希望。

她给每个学生做了成长记录单,每次家访详细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成长环境、父母受教育程度、近期家庭表现,并结合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有针对性帮助指导。

陈红班里只有十几个孩子,住得再远,用上俩月也能走一遍,几年来陈红家访的步履一直不停歇。在她看来,教育是有温度的,这种温度不仅来自教师,还来自于家庭,“每一次家访都有收获。”

班里有个叫晓霞的女生,跟父母关系很僵。家访后得知,晓霞父母在外打工,特别关心晓霞的学习,每次见面或者打电话都是“考了多少分?为啥不是第一名?”“我们在外面打工这么辛苦,你还不好好学……”结果,越说晓霞越逆反,成绩也直往下掉。

陈红增加了和晓霞父母联系的频率,不仅向他们介绍孩子的学习情况,还教给他们跟孩子沟通的方式:“现在不兴拉下脸来教训孩子了,得多关心、多肯定。”

“慢慢地,家长们也转变了,过去都是说‘拜托老师给我管紧些’,现在改成了‘拜托老师帮我多鼓励’。”陈红很高兴,这种鼓励式教育正让孩子们变得更积极更阳光。

小学校也可以实现“大人生”

除了本村的孩子,元坊小学七成学生离家都很远,在学校住宿。为了节省路上的时间,学校的作息是每上10天课休息4天,每个双周的周四,上午两节课后,学生们才回家。

学生住宿期间,老师也全部住在学校宿舍里全程陪伴。

给男生理平头,给女生剪头发帘、扎小辫,缝补衣服……陈红说,这几年她练就了很多新技能,最先学会的是处理学生流鼻血。初登讲台,有个学生突然流起鼻血,没有经验的陈红慌了神,手忙脚乱拿纸帮学生擦,血却止不住地滴。一位老师拿着块湿毛巾,往孩子头上一放,一只手捏住孩子的鼻根,很快就把问题解决了。

渐渐地,年轻的陈红也成长起来——

每天早起跑早操,孩子们贪睡,不能在操场上等,得去宿舍里喊他们;早饭的时候,得先去操场上、院子里转转,看看还有没有玩耍的学生;检查宿舍卫生的时候,顺手摸一下被褥,有的学生尿床,不好意思拿出去晾晒;要常备感冒药、发烧药、止泻药等,学生有个头疼脑热时方便。

大山深处的老师们,有时像保姆,有时像保安,有时像医生……到后来,更像是家人。陈红有很多感动的瞬间,山果子熟了,总有孩子用书包带来最甜的几颗;她生病时,总有孩子把营养餐里的煮鸡蛋省下来拿给她;逢年过节,乡亲们腌咸肉、炸豆腐,总会给她留一块最好的……

有人问陈红:“别的同学留在大城市里工作,你会不会觉得有差距?”

“留在农村,我感到更充实。”陈红说,这些年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持续投入,元坊小学教室里挂上了电子白板、操场铺上了塑胶跑道、宿舍里安上了开水炉……乡村学校的硬件也在向城市看齐。

“可能我的生活比较单调,但是,每当看到孩子们一张张可爱的小脸,看到他们学习进步,我就觉得人生又丰富了一层。”陈红说。 (河北日报记者 马 利

责任编辑:张永猛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