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模式
选拔培养更多后备人才
戏曲艺术向来注重基础性训练,十分讲究“童子功”。因而,从娃娃开始抓好戏曲后备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要想练好戏曲‘童子功’,十来岁开始学习是比较好的年龄。”我省著名河北梆子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刘凤岭说,从目前情况来看,从小开始系统学习戏曲唱念做打的孩子少之又少,直接造成各地戏曲院团较大的专业人才缺口。
“招生难”是目前戏曲在发展传承上普遍面临的问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让戏曲“好苗子”层出不穷,是我省戏曲人努力的方向。
这需要戏曲人开拓视野,积极创新选拔和培养模式的多样化,为戏曲传承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贾吉庆表示,希望下一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河北省评选活动,能够扩大评选范围,将热爱戏剧、歌剧等艺术的孩子也纳入评选,让他们在比赛中互相学习、观摩,从中发现挑选更多戏曲苗子。
近年来,国家对包括传统戏曲在内的传统文化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传统戏曲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只有健全戏曲专业优秀后备人才早期发现、选拔和培养的工作机制,才能让戏曲人才大量涌现。”刘凤岭认为,戏曲人才培养有其特殊性,培养周期长、门类行当多,是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要积极拓展多渠道培养模式。
在后备人才培养方面,保定市清苑区哈哈腔剧团的发展过程具有启示意义。1955年建团的清苑县(现清苑区)哈哈腔剧团,曾于2000年至2005年面临人才断档的困境。2016年,清苑区成立了全国唯一的传承哈哈腔剧种的国办中专班,学生免学费。近年来,清苑区还设立了哈哈腔传承发展专项资金,加强哈哈腔人才培养,通过成立专门培训机构培养传承人、每年举办戏曲节、孩子免费上戏曲中专班等方式,哈哈腔的后备人才逐渐壮大起来。(河北日报记者曹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