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培沃土
涵养戏曲文化生态
“评剧唱词浅显易懂,演唱吐字清晰,戏中很多念白用普通话和唐山方言,外地观众能听得懂,本地观众更是感觉亲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罗慧琴表示,每个剧种的传承和发展都离不开其生长的土壤。评剧的发源地是唐山,要传承发展好,就要厚培脚下艺术的“沃土”。
罗慧琴认为,首先要重视戏曲艺术的系统普及。以唐山市路南区燕京小学为例,该校自2014年起就创设了以“走进评剧、品味评剧、传承评剧”为主线的“小小评剧迷”活动社团。目前,学校正在编写校本教材《小小评剧迷》,将评剧作为必修课纳入学校教育。“让孩子们置身于戏曲文化的浓厚氛围里,戏曲的艺术魅力得到更强烈地释放,很多人的兴趣被挖掘出来,成为年轻粉丝。”罗慧琴说道。
此外,要注重通过传承基地培养评剧后继人才。2016年,罗慧琴创建了唐山市冀东文艺三枝花传承基地,她携亲传弟子为孩子们授课,给他们量身定做优秀的传统剧目,组织他们定期进行演出,参加每年的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河北省评选活动,让孩子们有一个努力的目标。截至目前,该基地已培养出6名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金花得主、数十名省级少儿戏曲“小梅花”,15名孩子选择从事评剧专业。
“通过带学生我发现,一个评剧苗子可以带动一个家庭喜爱评剧。如果有更多的孩子喜欢评剧,也会有更多的家庭、更多的人来关注评剧、热爱评剧,这对评剧的传承发展是大有裨益的。”罗慧琴欣慰地说。
“戏曲传承土壤肥沃,‘好苗子’自然会越来越多。目前,我省戏曲传承基地、聘请戏曲名家开展戏曲文化志愿服务、戏曲进校园进乡村等,都是为了厚培戏曲生长、传承的土地。”贾吉庆认为,戏曲文化生态环境的优化,除了教育文化部门的大力重视、扎实推进外,还必须要家长与社会各方共同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