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美丽河北·人文之美|寻梦鹿泉

2020-07-10 03:09:58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个人读的书越多,走的路越长,其生命就越精彩。

34年记者生涯,我走过不少地方,去过很多国家,有过许多经历。每到一处,我都会感受到震撼人心的人文奇观,别具特色的文化魅力,动人心弦的精彩故事。但当静下心来仔细回想,人生最值得记忆的时光,是珍藏在内心深处那难忘的风景。

在太行山东麓,华北平原西部,有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城,深深印在了我的心底。

抱犊寨上的古老城墙

己亥年冬,寒凝大地,万木凋零。一直以来,我对这座“西倚太行山,北临滹沱河”的千年古城颇感兴趣,满怀好奇。在这个冬天,我终于来到“冀之古邑”——鹿泉。

此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4000余年,尤其以汉代文化最为丰厚。追溯尧舜之前历史的脚步,穿越漫长的时光隧道,寻梦鹿泉。我心中不禁在问:这静静洒下的冬日阳光,哪一缕是新词?这呼啸而来的凛冽寒风,哪一丝是旧赋?

岁月如梭,沧海桑田。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鹿泉几经易名。据《获鹿县志》记载:“地志在《禹贡》为冀中之域。”《禹贡》是我国流传至今最古老、最有价值的地理文献之一,仅用1100余字,便将我国主要山川、土壤、物产、贡赋等描述清楚,记录其中,传于后世。历代儒者奉为圭臬,即使是在今天,以现代科学的眼光与标准来衡量,它仍然是具有极高历史地位及学术价值的历史地理学文献。

当“鹿泉”两个字跃然眼前,最初的感觉只是风趣灵动,妙不可言,殊不知背后还蕴藏着无数的我所不知。走进鹿泉,方知这里历史厚重文化丰富,名胜古迹、神话典故数不胜数,鹿泉是一座蕴藏着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的千年古城。此时此刻,更让我内心深处那份期待跨越时空,探访其人文精神,寻梦鹿泉的感念油然而生。

翻开鹿泉的历史画卷,就好像打开一部厚重丰盈的文化典籍;饱览鹿泉的文化风情,就如同走进色彩斑斓的民俗长廊。

汉王朝于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在石邑县东北部设置了绵蔓县,隶属真定国。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真定王刘得被贬为真定侯,将真定降为侯国,绵蔓县被废止。《后汉书》中记载此城民风淳厚、物华年丰。

“默默无语”的古冶河从城边静悄悄流过,孕育出沃野肥田,棉麻种植兴盛。绵蔓成为当时周边纺织品流通的集散地,远近闻名,东汉初期,石邑仍属常山郡。北齐时将石邑改为井陉县。隋开皇六年,恢复石邑,十六年析置鹿泉县……

说到“鹿泉”的由来,不得不提到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鹿泉”的名字即来自韩信“射鹿得泉”的传说。隋朝时设立的鹿泉县,唐朝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改名“获鹿县”,“鹿”与“禄”同音,取“擒获安禄山”平定“安史之乱”之意。后一直称获鹿县,直到1994年撤县设市,2014年撤市设区(石家庄市鹿泉区)。

行走在时光隧道,回望历史长河中勤劳勇敢的鹿泉儿女,祖祖辈辈在这片世代繁衍生息的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与辉煌的文化。

相传,鹿泉是一个富饶美丽的地方,地势西高东低,巍巍太行山穿越南北,平原丘陵平分天下。东临华北平原,土地肥沃,河流纵横,景色秀美。于是,寻梦鹿泉,我踏着幽静的石板路,走过古朴的民居院,期待着与生命里那场春风满座的人文饕餮盛宴相遇。

第一次踏上鹿泉的土地,心中很是期待。坐上从北京出发的高铁,还没到达石家庄,就收到接站工作人员的信息,温馨简短的几个字,令我心头一热。从走下高铁的那一刻起,我便感受到鹿泉人的热情好客,淳朴真诚。

清晨的抱犊山,岫上生烟,浮云流转,岚霭氤氲。适才还在远山巅上,一错目便已浮至额前。历史上的“鹿泉八大景”,出自明朝举人杨睿的《获鹿八景诗》,他用八句七言律诗,描写了鹿泉八大美景的人文景观及历史典故,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灵岩隐洞自天成,抱犊峰岚瑞霭凝。残碑剥落遗韩庙,烟树苍茫锁赵陵。雨过海山石柏见,云开横岭翠屏生。更有龙池施夜雨,鹿泉水涌若珠倾。”其中“抱犊峰岚瑞霭凝”,赞美的就是古城西面的抱犊寨。

山顶云雾缭绕,云海茫茫,上山的路十分陡峭,壮牛上不了山,只好由人抱着牛犊上山,等到牛犊在山上长大后耕田,因此得名抱犊寨。旧名抱犊山,古名萆山。它是历史上汉代大将韩信“背水之战”藏兵之地,下令军队“人持一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的地方。

远望这处历史人文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的名山古寨,我眼前犹如巨佛仰卧,眉目毕肖,峭壁千仞……第一次来到抱犊寨,令我惊讶不已。眼前这座海拔580米的抱犊寨,东临华北平原,西倚太行山脉,清俊挺拔、峥嵘雄秀。四周悬崖绝壁,眼前良田沃土,意境别开,草木繁盛,恍如世外桃源。

沿着上山的台阶走上抱犊寨,来到韩信祠,又称“淮阴侯祠”,是为纪念韩信“背水之战”而建。轻轻走进祠堂内,墙壁上一幅画卷再现了昔日韩信带兵打仗,骁勇善战的飒爽英姿。将“射鹿得泉”的典故形象生动地展现在我的眼前。

树木在萧萧寒风中脱尽叶子,嶙峋壁立的山崖,淡淡地有些发白,不像夏天雨后那么深蓝,也不像春秋佳日那么明朗,冬日的抱犊山景色似乎更加令我着迷。沿着蜿蜒的山径漫步山中,我来到被称为天门洞、东天门的万佛洞,其外部形状如民间的灶台,很是别致。

自山下观之,如通天之门。早在北宋时期,这里就被奉为奇观,是达官显贵游览小憩的避暑胜地。如今洞壁遗存宋代造像三龛,摩崖题记十处,均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百余米深邃的洞内,珍存佛像10088尊,金光熠熠,神秘幽邃,气派庄严。古人诗句“一窍地中开佛界,几重天外落香烟”,描绘出抱犊寨又一奇观,洞上一桥飞架,凌空欲翔,更平添无限魅力。

阳光轻轻洒下,抱犊寨宛如春天。山崖铺满黄绿色的细草,纤柔的车轴草在风中摇曳,漫步在草山,牛郎织女、金阁宫、千龙壁、天堂街、仙人洞、连心亭,处处景色,美不胜收,令人流连忘返。

宏伟庄严的南天门,将中国北方古代皇家恢弘气派的建筑与江南古代婉约灵动精妙的风格融入其中,南北结合相得益彰,是抱犊寨具有标志性的建筑。

罗汉堂的建筑巧夺天工,充分利用抱犊寨山顶上得天独厚的土层,修建成规模宏大的地下佛教殿堂,其中的500罗汉全部采用鹿泉的青石精雕而成,件件堪称精品,尊尊栩栩如生。此时此刻,令人感慨万千,对抱犊寨的文化历史深怀敬畏。

我在心底许了一个愿:但愿人类所有的宝贵传统文化,都能像鹿泉这些留下来的文化那样幸运,受到后人的传承保护,千秋万代焕发异彩。当站在抱犊山的高处眺望远方,我突然发现,自己眼前似乎能看得到更多更远的风景。

土门关驿道小镇

总有一些美好,值得等待。未曾来到此地之前,我脑海中对“鹿泉”两字其中的人文内涵,充满了梦幻般的想象。而今当我的双脚真正踏在鹿泉的土地上,聆听鹿泉悠远的故事,仰望鹿泉静谧的星空,我深感这里既有弥漫着梦幻的诱惑,又有千百年来沉淀的历史底蕴。

心怀敬重之情,恭敬地站在厚重的铁青色的“土门关”时,我才意识到,当初自己对于梦中那个鹿泉的想象,竟是那么的空洞。鹿泉的厚重与内涵,需要你身临其境的感受,否则很难凭空想象出她的壮阔与美丽。

历史在鹿泉留下的文化印记,早就记载于《史记》《汉书》中,“背水一战”的古战场就在今天鹿泉的“土门关”一带。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曾写下“千峰石卷矗牙帐,崩崖断凿开土门”。土门关又称井陉口,《吕氏春秋》所谓“天下九塞”之一,与山海关、潼关齐名,为中国三关。位于鹿泉的“土门关”,是山西、陕西从古驿道通往华北的必经之路,有“三省通衢”之誉。

今天当我来到“土门关”,关楼横眉上“三省通衢”四个大字映入眼帘。土门关左侧的一面墙上,我一眼就看到了被誉为“书圣”的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书法作品及他的肖像。其书法名作《祭侄文稿》手书中,两次提到“土门”,那段彪炳千秋的勇士壮举,顿时浮现眼前。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颜真卿的堂兄颜杲卿、侄子颜季明,参加平息战乱,在土门关被安禄山抓捕杀害。之后得到皇上恩准,颜真卿满怀悲愤,奋笔疾书,含泪写下《祭侄文稿》。

颜真卿充满对亲人的怀念,字里行间倾注着悲愤与激情。在悼文中忠意满腔,运笔瞬间情如潮涌,一气呵成,其英风烈气,倾见笔端。观其字如见其人,作者无意于佳,却写得洋洋洒洒,姿态横生,气韵雄奇,超凡入圣。颜真卿因土门关而写下的不朽书法经典《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齐名,是极具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书法珍品。

土门关在古代颇负盛名,史书中多有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大禹至周代。《穆天子转》记载,周穆王姬满“周行天下”“绝铏山之隧”。

秦始皇十八年(公元前229年),秦派大将王翦伐赵,攻下土门关灭赵。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他病死于今河北巨鹿东南广宗县沙丘,从河北南部北上绕道鹿泉,经土门关入山西进咸阳,这便是闻名于世的秦始皇古驿道。

土门关成名于春秋秦汉时期,兴盛于隋唐五代至清代。“土门关十里长,看不见星辰日月。青石岭万丈高,花车打起”,可见当时土门关的繁荣景象,素有“一京二卫三通州,比不上获鹿旱码头”之说。这里自古文化昌盛,大诗人王维、陆游、苏轼、元好问等上百位历代文人骚客留下的名篇墨宝,堪称闪耀着中华艺术光芒的沧海遗珠。

庄严宁静的古城,让我似乎忘却了时间与空间。人类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日夜不息,而人类创造出的文明却永恒不朽。

如今,智慧的鹿泉人,不仅传承历史文化,还在努力开创崭新生活,感恩生于斯长于斯的这方山水,深知“一方文化养一方人”“传承与弘扬”之内涵。于是,凡与鹿泉历史过往、民俗文化相关联的记忆碎片,都被鹿泉人小心翼翼地拾起,精心打磨呵护。

追溯鹿泉历史的轨迹,触摸鹿泉发展的脉动,处处充满着激情与豪迈。从4000年前的先商文化遗址,到3500年前的商朝贵族遗址,大量的文物见证了在鹿泉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先民们早已开始采矿冶铁、锻造铁器,熟练掌握并应用韧皮纤维脱胶技术。因而,使得鹿泉成为这两项技术的发祥之地。

文化的传承,历史的延续,新时代的鹿泉,洋溢着生机活力。当我来到被誉为“中国半导体光谷”的石家庄信息产业基地,得知正是因为鹿泉天时地利人和、绿水青山的良好人文生态环境,才吸引了各地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创业。仅京华电子企业就吸引了LED、电子电路、软件、光学、热学、力学、生产工艺等诸多领域的各类专业技术研发人才,使该企业成为多家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的科研基地。如今,流光溢彩的LED灯光闪烁在神州大地,装点着人们美好的生活。

当我寻梦的脚步踏入一座花园似的工厂,走进一尘不染的车间,满眼绿色,处处风景。金隅鼎鑫党群工作部部长马勇斌告诉我,这些都是水泥厂工人们用废弃材料,自己创意设计、动手制作的一道道厂区“景观”。实在令我没想到的是,水泥竟然会与绿色紧密相连,不可分离。

眼前的绿水青山,多彩鹿泉的和谐景观,吸引着不少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昔日,韩信在世界军事史上留下脍炙人口、以少胜多经典战例——“背水之战”的古战场,如今不仅完整地留下了代代相承的历史传说、人文故事,还在发展中规划建设土门关驿道小镇,恢复土门关古驿道遗迹、再现旱码头繁荣景象……土门关驿道小镇已经成为石家庄市乡村旅游的一面旗帜。

走进下聂庄村,路面宽敞干净,刚粉刷过的白墙上红色的大“福”字,喜庆吉祥,仿佛在诉说着村民们家家户户红火的日子。一位村里的大叔告诉我,这几年搞乡村旅游,城里人都愿来这里度假休闲,特别是夏天来,到处都是绿色,可美了。

如今的鹿泉处处充盈着生命的朝气,越发显得古老而年轻,魅力无限。我走在石窑小镇的石板路小街上,各种各样的美味传统小吃香味扑鼻,不仅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还向你讲述着鹿泉的历史故事,书写着鹿泉的文化篇章。

鹿泉人的心太灵,手太巧。将一把面攥在手里,用心揉几下,面团立马就变活了。一条源于东周时期的东西古道,贯通河北、山西、陕西,一代又一代的鹿泉人将外地饮食习惯融入自己的生活,面食的制作,最早是从山西人那里学来的,再融入本地人的饮食偏爱,竟会让一切都变得那么顺理成章。缸炉烧饼、豆花三味、羊杂汤、杂面饹饾等许多特色美食就这么诞生出来。在鹿泉,传统小吃也是一道抹不去的风景线。

身在异乡的鹿泉人思念故乡,常常会想起石板路、土门关,街坊邻居那些人,和那些美味的传统小吃,心底凝聚着的那份血浓于水的乡情,永远留在了他们的记忆中。

我行走在清幽古雅的石板路上,轻轻抚摸着古墙上的一块块青砖,听村民讲述着过去的故事,耳畔仿佛响起依稀缭绕的回音。这里既有昔日将士挥戈跃马的足迹,亦有文人雅士翰墨艰辛的屐痕,“康街数里,巨室千家,商贾辐辏,富甲全境”,史书中记载着的昔日繁荣,依稀呈现在我的眼前……

历史如大河般流淌,奔腾不息。追溯着这条时间之河,回顾千年历史沧桑,尽管它朝着时光深处行走了那么久远,但是在今天,我依然感受到世代鹿泉人血液里流淌着的澎湃激情,聆听到他们的脉搏跳跃着的强劲的时代音符。

我在这条古今交错的驿道上寻梦,遇见了鹿泉。

(杜京)

责任编辑:张永猛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