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河北蓝皮书:京津冀协同发展报告(2020)》解读

2020-06-29 05:19:09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京津冀创新产出实现数量、质量双提升,协同发展的动力源得以加强

“2014年至2018年,京津冀国内三种专利申请授权数由12.1万件增加至23.0万件,年均增长率为17.4%。”陈璐表示,京津冀创新产出逐年增加,实现数量、质量双提升。就能够较好地反映创新产出的质量与水平的发明专利来看,2014年至2017年,京津冀发明专利数占国内三种专利申请授权数的比重逐年增加,由23.8%上升至31.9%,提高了8.1个百分点。

三地创新合作更加密切,协同创新共同体加快建设。从专利申请来看,2014年至2018年,京津冀联合授权专利数合计4278件。其中京津联合授权专利数为1798件,占比为42.0%;京冀联合授权专利数为2013件,占比达47.1%。从技术市场来看,2014年至2018年,北京向天津、河北输出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及其在北京流向外省市的技术合同成交额中的所占比重均实现了明显增长,北京向天津、河北输出的技术合同成交额由83.2亿元增加至227.4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8.6%,而北京流向外省市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率为15.0%,前者是后者的1.9倍;北京向津冀输出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占流向外省市的技术合同成交额的比重也由4.8%上升至7.5%。2014年,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中有19.9%来自北京,2018年这一比重提高至22.6%,五年间提高了2.7个百分点。

新阶段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把握四个方面战略重点和创新路径

进入“十四五”,京津冀协同发展要完成在推动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基础上获得实质性突破,以及在高质量协同发展模式的确定上实现突破等两方面任务。“为此,蓝皮书提出新阶段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四个方面战略重点和创新路径。”陈璐解读道。

顶层设计再完善与“微观循环再畅通”同时进行,筑牢新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宏观和微观基础。要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认识统一到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带动全国创新发展的主要策源地、打造中国的新型经济增长极、塑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上来;把解决好北京发展问题同天津、河北实现更好发展统筹谋划。全面梳理和重新定位协同发展政策体系,提升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和落地性。

产业链布局与创新链推动同时进行,夯实新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体力量。三地要充分利用编制“十四五”规划的契机,共同规划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链,以战略合作功能区为依托,统筹平台支撑体系,推动产业链梯次布局,联手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围绕重点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以首都优势创新资源为核心打造区域科技创新链条,推动京津冀三地建立基于产业链的创新联动科技链,以创新发展促进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

强支撑与补短板同时进行,强力提升河北发展能力和发展水平。新时期,雄安新区的建设将成为支撑河北发展层级提升的最核心力量。在雄安新区探索建立“研发与创业特区”,打造全国典范创新链。以数字化、智能化的商业基础设施和产业基础设施的构建来支撑雄安新区的高质量发展。补短板方面,提升产业供给质量和公共服务能力,减少三地协同、融合发展的门槛。同时,进一步强化高质量的教育和医疗等公共资源在河北的集聚,尽快实现与北京、天津的同城化。

政府机制突破与要素市场建设同时进行,构筑新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保障体系。打破思维定势,以京津冀地区为整体,划分主体功能区,构建基于功能分区的政绩考核体系。创新跨行政区的投融资机制。推动要素自由流动,使各种要索资源突破区域限制,其集聚、辐射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河北日报记者米彦泽)

责任编辑:张云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