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杨柳青”长青

2020-06-23 22:34:53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2020年6月22日夜,惊悉“韬奋新闻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河北日报高级编辑、“杨柳青”专栏主笔储瑞耕去世,一夜无眠。我知道他住院了,但是,疫情期间他不准大家去看望。他住过几次院,之前住院不久就出院了,说马克思不让他报到。他从河北省人民医院住院处,给我寄来几本《心之声》,还嘱咐我转送我的几位留校研究生。书的温度犹存,我也正在读。我想这次他也能扛过去,没想到却这样匆匆走了。我与他相识已有35年了,这一夜,脑中像放电影闪现出一幕一幕储瑞耕的影像。

1985年9月2日,保定市杂文学会成立,储瑞耕应邀作了《关于当前杂文创作的几个问题》的主题发言。之前,我和老伴刘玉凯都曾在他主编的《杂文报》发过稿,这是我们第一次见到真人。储瑞耕是一个纯粹的人,性格爽朗,热情坦诚,爱开玩笑,别人向他介绍我们,他一边握手一边说:“原来是开夫妻店的!”我们和他马上就没有了距离。吃饭时坐在一起,边吃边聊,知道他与我同龄,是同一届大学毕业,都是靠国家助学金读完的大学,就更加亲近了。饭后,他管我叫“乔老爷”,我管他叫“老储”。

我做新闻专业主任及后来的新闻系主任时,每年都送我们新闻专业学生去石家庄实习。从认识储瑞耕后,常请他为在河北日报,还有在河北广播电台实习的学生讲课。他讲过:如何当记者,采访注意的问题,评论开头难的解决方法等等。他讲时,学生可以随时提问,亲切又实用。

新闻系成立后,我们多次请储瑞耕讲课。我记得他讲过:如何写评论,“三不朽”与人生价值等。他说“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立德居首。储瑞耕的成功之处,恰恰是他奉行了圣贤之道,作为扎实前行的根基。1997年2月,河北大学聘请储瑞耕为“新闻学兼职教授”;2003年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聘请储瑞耕为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他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常为他人着想。在我院他带了两届研究生,后来称:不好亲临指导,身体又不断生病,怕影响学生论文质量,推辞不做硕士研究生导师了。

1998年3月,中国记协在石家庄举办了“新闻言论改革暨河北日报’杨柳青’专栏10周年回顾研讨会”,来自全国的报纸新闻单位及专家学者70余人参加会议。我为会议写了长篇论文《“杨柳青”对中国新闻评论的继承与发展》,从新闻评论发展史的角度论述了“杨柳青”的继承与创新。他读后十分感谢,说自己长了知识,赞我不愧是中国人民大学方汉奇大教授的学生。

我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舆论监督研究》,申请时要举行舆论监督研讨会。从2001年开始,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合办了8届舆论监督研讨会。储瑞耕说为我们加油,冒着严寒(每年12月中开会)去参加了三次会议,有2次会议即兴发言,结合他的经历谈舆论监督的重要和应该注意的问题。

我们也一起参加了多种研讨会。2010年9月16日至17日“中国第七届太行山新闻论坛”在山西举办,来自晋、冀、豫三省50余名党报的社长、总编辑,国家级媒体的资深记者和著名高校新闻院系的教授聚集五台山,就“媒体创新与党报本色”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在会上作了媒体创新的重要任务是使新闻更迅速更有力,更有新意的发言。储瑞耕作了《“一重三有”论》的发言。他强调全新时代的新闻人要努力做到:重人格;有作品,有理论,有影响。有理有据,掷地有声,道出了一位著名记者的追求和希望。

记者在自己的作品中永生。储瑞耕一直坚持走到田间地头、走到工厂车间、走到老百姓的庭院中,写下了大量“沾泥土”“带露珠”的精品力作。他做人有品格,立世有理论,工作有方法,著文有技巧。他大作《储瑞耕文集》《心灵原稿》《杨柳青》《“杨柳青”20年》,《心之声——储瑞耕演讲录》等,是留给我们的丰厚的精神食粮。

储瑞耕,我们想您,您一路走好!(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乔云霞

责任编辑:张云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