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调查|河北正定农村,环境整治有看头

2020-06-18 05:37:20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阅读提示

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对2019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正定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获得2000万元奖励支持。

这是河北省唯一获奖的县。

此前,正定县全面对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目标,在省市要求的十二个专项行动基础上,还将农村饮水安全纳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总体发展规划,绘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分布图,坚持“分级负责、责任到人、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完成一项、销号一项。

正定县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究竟效果怎么样?记者进行了探访。

6月12日拍摄的正定县周家庄村。  河北日报记者赵海江摄

看难点

污水、厕所、垃圾都有治理

正定县西河村,一进村就是一条宽敞的水泥路,村里的房子整整齐齐排布在路两边。这是正定县174个行政村之一,位于县城西北方向,有388户,1320人。

西河村村干部康兴峰听说记者要到村民家中走访,大手一挥,“你挑,想去谁家都行。”

刚好,村民康金阁推着电三轮正准备出门,听说记者要到家里参观,一撩腿下了车,“走走走,屋里坐。”

康金阁家住在村里最北头一排,大红门楼又宽又高,开进一辆拖拉机都妥妥的。

进了门,豁亮的客厅摆放着沙发、茶几和电视机,沙发上铺着小垫,茶几上摆着水果,东西各一个卧室,穿过客厅,里间是洗手池,紧挨着一台白色洗衣机,再往里是配置齐全的洗澡间。

康金阁又带着记者来到东厢房厨房。洗菜盆擦得锃亮,菜盆下面一根管子直入地下,“跟洗澡、洗脸那边一样,用过的脏水顺着污水管就流走了。这会儿忒方便了。”

康兴峰说,全村户户都接入了污水管网,污水处理站就设在村南头的荷花池旁,“以前,那里是个垃圾坑,村里的污水经过处理排放了也是怪可惜,干脆就弄了个荷花池,夏天大伙还来转转。”

不光是荷花池,西河村还有小游园,石凳子、小凉亭,长起来的爬山虎和树,把这一片遮盖的一点也不晒。老人牵着孩子在小游园溜达就像进城逛公园。

2公里之外的周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张宁宁随手推开一户大铁门,吆喝一声,“家里有人吧?”

女主人刘换肖应声出来,听说记者来看厕所,刘换肖一脸不解,“那有啥好看的?这都好几年的事儿了。”

也是,周家庄作为正定县第一批改厕试点村,415户村民早就完成了改厕,家家户户已习惯了冲水厕所。刘换肖家为了减少臭味上返,还安装了坐便,厕所里镶上瓷砖,铺了地板,马桶刷、手纸一摆放,马桶一侧上方的水罐,利用高度差能完成冲厕,哪还有昔日农村茅房的样子。

粪便去哪儿了呢?

张宁宁大步走到刘家院墙外,“就这儿。”他踩着院墙下的两块砖。在地下一米多深的位置,就是三格卫生式无害化厕所,通过沉淀和发酵,粪便在这里转化成肥料,“隔一段时间,村里就有抽厕所的来上门揽活,人口少的户大半年才抽一回。”

回想起以前的村里,张宁宁感慨很多,因为连茅圈或者旱厕都是露天的,一到夏天村里就苍蝇蚊子嗡嗡嗡,“赶上阴天下雨,村里更是污水横流,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到处臭气熏天。”

改变的不只是环境,还有人。

在家家户户都住上楼房的塔元庄村,村里的年轻人多起来了。

1990年出生的王彤,是嫁到塔元庄村的媳妇儿。这个年纪的年轻人,大多愿意到县城甚至更大的城市去打工,可几年前王彤应聘上村里的讲解员,不出村一个月也能收入3000多元钱。

“这么挣下的钱,不用租房不用坐车,基本都能剩下,还能在家守着老人孩子。”王彤说,最重要的是,如今的塔元庄村,和城里几乎没两样。

就拿垃圾分类来说,在塔元庄村已经实行了一年多。村里的垃圾分类站,村民舒军英正在值班,三个值班人员轮值15小时,把村民已经分类过的垃圾再进行二次分拣,“这会儿比刚开始强多了,我们再分拣的垃圾不太多了。”

这儿也是正定县第一个实行垃圾分类的村。垃圾分类站,分门别类设置有不同的垃圾投放箱。为了方便老百姓,垃圾分类站还设置了洗手池,摆放了洗手液。

“每天都有垃圾车来收走,俺村里一片垃圾也看不见。”塔元庄村党支部书记尹计平说。

看过程

探索动员干了好几年

“农村人居环境,主要从改厕、污水处置、垃圾处置以及村容村貌提升四个方面入手。”郑永华说,他是正定县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科科长,负责全县农村人居环境工作。

奖是今年得的,但却是正定县多年努力的结果。

说起2014年村里推行改厕,张宁宁直摆手,“一开始就没几户愿意改的。”即使政府提供了大部分补贴,村民也不愿意改厕,“一方面是习惯了,另一方面村民个人也得掏几百块钱。我们村干部分包,一家一户上门做工作。”

农业农村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4年,正定县改造“连茅圈”23528座,在全省率先消除“连茅圈”。

周家庄村改厕效果好不好,一目了然。“以前是‘要我改’,后来成‘我要改’,谁家盖新房,会主动到村委会要求先把厕所改了,卫生环境、方便程度在那摆着,谁还不愿意过好日子呢。”张宁宁说。

从2014年干到2018年底,正定县农村累计改造厕所77352座,除了没人居住的闲置房,改厕基本实现了100%。

厕所、污水和垃圾处理,是农村居住环境改善的三大难点,难就难在住户分散,村落不集中。

站在西河村的污水处理站旁,郑永华感慨,人居环境改善要结合村庄的特点,不能强改、硬改。他指着西河村的房子说:“你看这村,北高南低,高差达3米,这个坡度刚好为污水从北向南流提供了天然动力。”

西河村是正定县建立集中式污水处理站的56个村之一。“有的村,自然条件和人口数量,就不适合建集中式污水处理站。但污水处理问题也要解决,怎么办?”郑永华说,他们引入了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一家一户安装,利用微生物吸附并降解污水中的污染物。这样的村庄有20个,涉及1500多户。

距离县城较近的43个村庄、约15万人纳入城区污水管网,正在筹建的正定县高新区污水收集管网和城西污水处理厂,建成后将收纳周边一百多个村的污水处理。

5月12日,周家庄村的高梅荣正在包饺子,孩子喝完的易拉罐正想扔,她沾着两手面粉,指挥着孩子把易拉罐放到墙角,“可别乱扔,攒多了就能换块肥皂呢。”

这是周家庄村垃圾兑换银行的功能。在这儿,垃圾袋、矿泉水瓶、废电池都能换东西,从牙膏到洗衣液,全是生活的必需品,“有了这银行,老百姓扔出门的垃圾都没什么好捡的了。”张宁宁笑着说。

2015年,正定县就在部分村庄开展试点,初步探索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村收集、乡运转、县处理”模式,2016年全县村庄全覆盖。

“全县由两家公司负责城乡垃圾处理,城里村里保洁标准一个样,全域实现保洁公司化服务模式。”郑永华介绍,为了监督农村保洁和垃圾清运工作,每天都有流动检查人员,发现问题就督促处理。

“就拿我们村来说,村里的房子7户一排,两排民房东西头各一个垃圾桶,一百户配一名保洁员。”张宁宁说,刚开始也有村民不愿意走这两步,还是出门就倒,村里就此推出了垃圾兑换银行,这下调动了村民积极性。

记者打开了垃圾兑换银行的收纳箱,每一只垃圾桶都盛了半箱子垃圾。为了把源头“收集”垃圾做好,类似周家庄的垃圾兑换银行全县就设置了157个。

改变村民的生活习惯,还要改变村民的生活环境。

“你猜,去年我们拆了多少鸡舍?”郑永华问记者。

“鸡舍?”

“对,鸡舍。”郑永华解释,过去,养鸡下蛋,是多常见的农村场景,在村头空地,随便找块地就搭建一排鸡舍。后来鸡不养了,但鸡舍占的地儿却不拆,又碍事又难看。

2018年起,正定县对这些昔日的三不管地带开始全面清理,包括违章建筑、废旧棚舍、残垣断壁、积存垃圾等,共拆除违建69.2万平方米,清理积存垃圾12万余立方米,拆除废弃鸡舍22.9万平方米。

“你现在到村里转转,哪哪儿都豁亮,这住着干干净净多舒坦。”郑永华说。

除了这些条块细节的执行,郑永华所在的部门还承担着各村村容村貌规划建设“把关人”的职责。

按照《正定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乡镇规划建设导则》《村庄规划建设导则》,结合村庄自身优势及发展情况,正定县农业农村局修订完善了全县174个村的村庄规划,引导各村建设现代村庄。

简单说,既不能村村一个样,也不能想建成什么样就建什么样。

“按照村里谋划申请、乡里监督、人居办批复的三级程序,通过项目招投标、第三方审核验收,最后资金落实到位。”郑永华说,比如有的村申请要把沿街墙面都刷白、建个牌楼,人居办综合考量,认为这钱在村里修条路、建个游园更实用。

目前,正定县所有农村公路穿村路段全部硬化,174个村内主干道硬化率达到100%,小街道硬化率也达到80%以上。

当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资金,花到了刀刃上。

看韵味

保留乡村的美

西河村,67岁的康春梅和老伴儿在门口给大葱浇水,刚种下去的葱苗,还显得有点蔫吧。康春梅家8间瓦房的墙根下,老两口开辟出半米宽、十来米长的一溜菜地,种着一畦畦豆角、茄子、辣椒、苦菊,规整又漂亮,“根本吃不完,邻居们分着吃。”康春梅直起腰咧着嘴笑,她身后的院墙上挂着两块牌子:十星级文明户、美丽庭院示范户。

“村里搞环境改善,不能一刀切,不是说干净整洁,就连根葱都不能种了。你得顺着村里的习惯来。”康兴峰很有感触,就拿美丽庭院评比来说,奖品不过是几盆绿植,可为了这块提气儿的牌子,村里的老太太小媳妇儿,为家里外头的“美丽”狠下功夫,这么一来,村里不少户主动收拾门口的砖头瓦块,家里外头都整整齐齐。

正定县的美丽庭院计划,从2018年开始实行,到2019年底,已经有美丽庭院70200户,精品庭院14252户。

说起初衷,该县妇联副主席袁晓敏直言,“就是让农村的美有农村的特点。”

康春梅家的院里种着三棵有年头的树,石榴、桑葚、核桃各一棵,“等孙子、外孙回来,还能摘个果子吃。”

袁晓敏说,正定县推广的美丽庭院,庭院绿化和庭院经济相结合,村民可以选择果树庭院型、林木庭院型、花卉庭院型、园林庭院型等不同模式,打造“房在园中、人在景中、花果飘香、居所优美”的美丽庭院,这美丽并不是把农村改造的没有农村味儿。

周家庄村的民房排布有点像棋盘,7户一排,横平竖直,胡同宽到能进车。相比很多村子道路狭窄,为什么这里的房子建得这么有规矩呢?

这是三十多年来,村里几任村干部坚持按规划建设的结果。从上世纪80年代,村里在安排村民新建住房时,就定了规矩,通过几十年的新建和翻建,陆续覆盖了老村,形成了现在的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周家庄村每一条街道都有路牌。“2018年开始,我们用了一年时间,对全县除13个拆迁不需要设置地名标志的村庄外,其余村庄全部设置村、街、巷、门户等地名标志牌。”正定县民政局地名办主任王晓花介绍。

为什么村里要把街道名也正规化、标准化起来?

“不管是村民户籍管理还是以后送个快递,都能更精准,外人到村里也一目了然。”王晓花说。

村庄最大的特点,就是离不开农业生产。

6月初,周家庄村的水稻种植该提上日程了。相比村里一千亩地的经济林种植,百十亩地的水稻,更像是试验田,但在张宁宁眼里,这是改变村里的农业种植结构的开端,“村里一半的人外出打工,一半的人留村种植,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不可能村村户户都上楼,耕地全流转。”

张宁宁说,去年就有很多市区和外地的人来看北方种水稻的新鲜,他谋划着借助河北大道的开通,结合水稻种植观光,再加上大棚采摘和民宿开发,在村里搞点新农业,“用村里的特点来发展村里经济。”

这一点,正定县谋划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也重点考虑——保留要保留的,发展该发展的。比如依托滹沱河沿岸资源,当地推出“美丽乡村+塔元庄+滹沱河景区”精品线路游,形成车在林中走、人在花中游、家在河边住的新农村风光。发展乡村游,逐步由“建设美丽”向“经营美丽”转变。

其中正定县实施万亩蔬菜大棚、万亩中药材、万亩黄桃、万亩红薯、万亩桑树“五个万亩”工程,培树塔元庄沃圃生农业生态园、泽福集团斜角头基地等设施农业项目,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园区变景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10元,增长9.6%。(河北日报记者白云、任学光)

■记者手记

农村的样子

说实话,看到正定县农村的样子,让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我感到有些吃惊——绿树成荫,街道平顺,污水入地,垃圾集中,厕所卫生,庭院美丽,家家户户通天然气,自来水24小时供应,有院有炕,夏天摇个蒲扇树下乘凉,冬天烧火坐上热炕头。这样的新农村,你想不想住下?

西河村村干部康兴峰说,在县城退休的本村人,好几户都回到村里养老,这让他很骄傲。说明啥呢?说明村里的居住环境正逐渐和城市接近。

这项工作不是把村里的沿街墙刷刷白的面子工程,而是实打实的提升、改善农村的生活质量。走在村里,我不禁感慨村容村貌真不赖,但说起任何一项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正定县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科科长郑永华都得往回倒几年——没有一项工作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

领导重视,基层真干。

村民盖新房,先交几千元钱垃圾处理押金,这一幕是不是和城市里居民装修有点相像?房子盖好,建筑垃圾村民会自觉处理好,村委会再把押金退还。

垃圾桶放到了家门口,还有人不愿意多走两步,怎么办?卫生监督员上阵,村干部上门,垃圾兑换银行上岗,这村里管的比城市一点也不差。

你看,什么样的卫生习惯都能养成,关键在于怎么管。

这些年,缩小城乡差距的努力一直在进行,但是农村的人居环境改善到底要改成什么样,我们在正定县也找到了答案。

正定县的一百多个村,既有塔元庄村一样村民全上楼的,也有像西河村和周家庄一样保留农业村面貌的。根据村情特点因地制宜,没有搞一刀切。走进每一个村,既能看到它们在基础设施上的巨大改善,也能看到村貌村情上的延续。

尤其在保留乡愁上,各村惊人的一致。

采访中,我们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正定县不少农村有自己的村史馆。有的村史馆门口摆着一套很有年头的石碾子,馆里简单记录着村里一些大事小情。千把口人的小村,弄个村史馆,是不是小题大做?

康兴峰严肃地摇摇头,“得让村里的每一代,保留点乡愁,知道村从哪里来。”

这乡愁,既有房前屋后的小菜地,也有村头院内的石榴树,还有村民在村里偶遇,相互点个头问句“吃了么”“干吗去”打招呼的传统方式。

从《河北省美丽乡村评选奖励办法(试行)》到《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十三五”规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其中规划的农村是这样——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让广大农村共享社会进步发展的红利,也要保留住农村淳朴的乡风和特殊的村情,把根留住。

这,也是农村的样子。(河北日报记者白云

责任编辑:张云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