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学彬
朋友小李在家乡附近一家大型企业上班,不上班的时候种着一点地,村里的社会活动基本上不参加,村民只在上下班的路上偶尔碰到他,平时难见他的踪影。小李爱好文艺,吹拉弹唱样样在行,在上中专时就是学校文艺演出队的骨干,在全省“五四”青年学生文艺汇演中,他的笛子独奏《催鞭扬马送粮忙》获得了银奖,只是回乡进厂工作后很少有人知道他这些经历了。因为有共同的爱好,他经常到我这儿来。有一次村支书到我这里闲聊,说起现在乡村文化设施越来越完善,各村都建设了文体广场、文化礼堂、图书室、村史馆,标配了很多的文化用品,电脑、中西乐器、图书,一个都不少。可就是文化活动开展不起来,让人沮丧。他感叹:“农村文化人才缺乏呀!”我不赞成他的说法,就把小李的情况告诉了他,他惊讶地说:“只知道以前他在外上学,后来回家进厂工作,想不到还是个文化人才。”回去以后,他立即召开支部会,给小李下了聘书,聘请他为全村“文艺总监”。村支书又带领“两委”成员到本村和附近村走村串户,通过调查走访发掘出了不少文化“宝藏”。
邻村一个才从城市回乡的退休干部,原来是某市文工团的副团长。本村有几个退役军人在部队时,都是团里文艺骨干。还有两位退休老师,曾在中学担任过音乐教师。村里立刻聘请他们为舞蹈队队长、演唱团团长、图书室主任、村史馆馆长。有了文化骨干的四梁八柱,村里的文化活动很快蓬勃开展起来,电脑、古筝、扬琴、大小提琴都派上了用场。
农民生活富裕了,文化活动开始成为村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化工作也像其他工作一样,不能等靠要。农村不是没有文化人才,只是我们缺乏发现人才的眼睛。只要深入挖掘,就能开掘出乡村文化人才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