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讯(记者商棠袁立朋李皓)妙趣横生的剪纸、雅致华丽的布糊画、精美绝伦的灯笼……历史悠久的丰宁满族自治县“非遗”技艺,今天已经成为当地百姓脱贫增收的重点项目,丰宁“非遗”走过了一条怎样的扶贫路径?
疫情期间,每周五下午丰宁满族剪纸非遗传承人李金民都会通过网络给工坊学员们上课。记者袁立朋摄
丰宁有各级“非遗”项目61个,为了让更多的贫困群众学会技术,捧起“非遗”这个“金饭碗”,丰宁旅文广电局聘请国家级和省、市级“非遗”传承人为辅导教师,针对农村留守妇女、弱劳动力及贫困群体进行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非遗”技艺培训。丰宁累计培训“非遗”学员6.1万人次,数百人参与到“非遗”项目之中,年人均增收2000元左右。这些农民忙时干农活,闲时做手工,重新焕发生机的“非遗”从历史中走了出来,被赋予了助力脱贫攻坚的新使命,老百姓的新生活也在自己的手中一刀一剪地“裁剪”了出来。丰宁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全国十个“非遗+扶贫”试点县之一,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也把丰宁列为国家首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
6月6日下午5时,丰宁满族剪纸非遗传承人李金民的“网课”准时开讲。五道营村的孙桂芹67岁了,她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听“网课”了。她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前,我们参加县里办的培训班,疫情发生后,我们在网上学习。学了技术还能挣钱,一堂课也不肯落下。”
2019年12月,五道营村30多位农民在位于本村的非遗扶贫剪纸就业工坊学习剪纸。记者李皓摄
丰宁围绕满族剪纸、布糊画、木作技艺、铁艺灯笼项目在5个乡镇成立了8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这些工坊成为了群众脱贫致富的“加油站”。6月3日上午,浇完地里的苗,二道营村的张鸣凤就赶紧到非遗扶贫铁艺灯笼就业工坊领料了。她说:“在工坊既能学技术,还能挣钱。拧一个灯笼骨架能挣10到100元,糊一个灯笼蒙罩能挣3到20元。”张鸣凤去年在工坊收入4000多元,实现了脱贫。工坊负责人、丰宁铁艺灯笼第四代传承人张桂贞说:“工坊平时20人左右,每天能加工灯笼100个。去年,工坊收入40多万元,利润17万元。”
学员在位于偏道子村的非遗扶贫布糊画就业工坊展示自己的习作。记者李皓摄
腹有诗书气自华,鼓了口袋,美了乡村,富了精神,“非遗”正给农村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每天拿起剪刀,就放不下了,总想抠饬出一幅水平更好的……”五道营村的农户成喜朋一边雕刻一边说。他的剪纸刚刚订出去一批,正在赶活。在学习剪纸加工之前,他喜欢喝酒打麻将,现在这两大“爱好”全让给了剪纸。成喜朋经营着一个农家院,是全村的致富能手。“我的农家院要突出剪纸主题,这样既宣传了丰宁文化,还能吸引游客,扩大剪纸销量,也让村子更有文化味儿。”成喜朋的语气中,充满着自信和对未来的向往。
位于二道营村的非遗扶贫铁艺灯笼就业工坊的学员们在工作之余合影留念。记者袁立朋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