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6月8日讯(田泽阳)今天是第12个世界海洋日和第13个全国海洋宣传日,今年的主题是“保护红树林,保护海洋生态”。为弘扬海洋精神,传播海洋文化,提升全民海洋意识, 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今天,河北省自然资源厅举行河北省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启动仪式。活动现场,河北省海监保障中心执法科以及秦皇岛市海洋和渔业局生态环保监督科带领大家了解海洋,河北省海洋预警检测处处长杨黎军为大家科普了关于海洋灾害的形成和危害。
河北地处渤海之滨,是全国11个沿海省份之一,全省大陆海岸线长487公里,管辖海域面积7228平方公里,是华北、东北及西北地区进入太平洋,通向世界最便捷的出海口之一。近岸海域被天津市海域隔开为南北两个海区,南部海区位于渤海湾底部,为沧州海域,北部海区位于渤海湾北部和辽东湾西部,包括唐山海域和秦皇岛海域。从地理位置、区位条件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看,海洋灾害危险程度总体呈现南高北低的状态。
河北有哪些海洋灾害
河北省面临的海洋灾害主要有风暴潮、海浪、海冰、赤潮灾害。
2010年-2019年期间,河北省共发生风暴潮灾害的40次,平均每年发生4次,7-10月是风暴潮高发时段,由于天气系统的影响以及河北省岸线分布特点,沧州市沿海受到风暴潮影响的次数最多,共计36次,唐山次之;风暴潮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共计35.64亿元,唐山市的直接经济损失最大,共计22.22亿元,沧州次之。
有效波高超过2.5米的大浪过程共发生143次,出现有效波高超过2.5米的天数共计204天,这些大浪过程主要是由冷空气、温带气旋及台风引起。
近十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情呈明显减轻趋势。2009/2010年度和2012/2013年度冰情属常冰年;2013/2014年度、2014/2015年度和2016/2017年度全年总冰量均为0成,是有观测记录以来冰情最轻的年份;其它年度均为偏轻冰年或轻冰年。
近岸海域赤潮累计发生48次,平均每年4.8次。其中,2010-2015年连续6年发生大面积抑食金球藻赤潮,2012年单次最大面积达到3400平方公里,其次为2010年,最大面积达到3350平方公里。
2019年,河北省沿海还出现了绿潮及不同程度的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和海岸侵蚀等灾害,主要发生在秦皇岛、唐山和沧州沿岸海域。
海水入侵是海水或与海水有直接关系的地下咸水沿含水层向陆地方向扩展的现象,主要原因是超采地下水,造成海洋倒灌。2019年在秦皇岛地区最大距离为14.2公里,唐山地区最大距离为14.4公里;沧州最大距离超过42.5公里;2015-2019年,河北省海水无入侵,轻度入侵站位比例略有升高,严重入侵站位比例基本稳定。
土壤盐渍化是因海水入侵漫溢以及其他原因所引起的沿海土地含盐量增多的现象。2019年河北省土壤盐渍化类型以硫酸盐型为主,其中,秦皇岛区域全部为非盐渍化土,唐山区域大部分为非盐渍化土,个别站位为轻盐渍化土和盐土,沧州区域大部分为非盐渍化土,个别站位为盐土、中盐渍化土和轻盐渍化土。
海岸侵蚀是海岸在海洋动力等因素作用下发生后退的现象。2019年,海岸侵蚀主要发生在秦皇岛局部海岸,山海关老龙头东侧岸段、秦皇岛金梦海湾浴场和秦皇岛北戴河新区天马浴场。
今天,就随小记一起来科普一下海洋知识吧。
这些海洋灾害你了解吗?
风暴潮
风暴潮是由热带气旋、温带气旋、海上飑线等风暴过境,伴随强风、气压骤变而引起叠加在天文潮位之上的海面震荡或非周期性异常升高(降低)现象。风暴潮分为台风风暴潮和温带风暴潮两种。对海洋渔业、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盐业、农副业、港口业等造成损害,冲垮海堤、码头、池塘、公路、房屋。
赤潮
赤潮是海洋中一些微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聚集达到某一水平,引起水体变色或对海洋中其他生物产生危害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目前,世界已报道的赤潮生物种类大约有330种,我国沿海海域约有150种,河北省常见赤潮大约有20多种,如裸甲藻、丹麦细柱藻、古老卡盾藻、弯角藻、夜光藻、血红哈卡藻、红色中缢虫、中肋骨条藻、海洋原甲藻等。
近年来,“荧光海滩”现象成为热议,先后在波多黎各、澳大利亚、马尔代夫、我国大连、秦皇岛报道出现这种奇特现象。海洋生物学者普遍认为“荧光海滩”其实是由无数散发着幽蓝光芒的浮游生物随着浪花冲集在海滩上形成的壮观场景。
荧光海实际上是一种生物发光现象。海水中能够发光的生物种类相当多样,从单细胞的甲藻类,到海生多毛类、发光头足类、磷虾和海萤等。大连、秦皇岛 “荧光海滩”现象是我国沿海最为常见的是夜光虫。“荧光海滩”景色虽具有观赏价值,但它背后所隐藏的信息值得人们提高警惕。夜光虫大量繁殖,以至于出现很强的荧光现象,表明这一地区海水内诸如磷、钾、铁等营养因子含量上升,这是海水富营养化的先兆之一。如果进一步发展,有可能造成甲藻的爆发性增长,从而形成赤潮。
甲藻类是我国近海赤潮最主要的藻类组成,其大量的繁殖、死亡和分解,会大量消耗水体中的氧气,造成其他海洋生物窒息死亡,严重威胁海水养殖产业。同时,甲藻等在生长过程中会合成多种毒素,这些毒素可通过富集作用累积在贝类等海产体内,造成食品安全风险增加。
你所不了解的红树林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上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由于涨潮时被海水部分淹没,仅有树冠露出水面,红树林因此被称为“海上森林”;有时完全淹没,只在退潮时才露出水面,所以也有人称它“海底森林”。
从外观看,红树林跟陆地上的森林没什么两样,也是绿色的。而实际上,它们是“心红表不红”。据说许多年前,马来人在砍伐木榄作为薪柴时,观察到裸露的木材呈现红色,就连砍刀的刀口也变成红色,于是他们便利用木榄的树皮提取红色染料,红树林也因此得名。
进入21世纪,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的双重压力下,中国的红树林仍然面临巨大挑战。人类的长期反复破坏,不仅改变了红树林的组成及林分结构,导致群落结构由复杂到简单,植被从乔木向灌木方向演替,还使红树林生产力显著下降,生物效能大大减少,生态服务功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这片浩瀚的“蓝色引擎”在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的同时,也承载着来自陆海的双重污染和开发压力。近年来,我国非法围填海仍时有发生,红树林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滨海湿地等资源遭受严重损害,近海水质与目标仍有差距,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