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5月19日,在石家庄市石门公园,一名儿童正在双位椭圆机上玩耍,不远处同样有两名儿童在尝试使用成人的健身器材。 河北日报记者赵瑞雪摄
•健身“从娃娃抓起”,儿童户外运动场地设施缺乏成瓶颈
“王一帆快下来,太危险!”5月19日上午10时,石家庄市石门公园健身区,传来一声紧张的呼喊。循声望去,只见练习跑步动作的双位椭圆机上,一个四五岁的男孩儿正双脚踩在同一个踏板上,兴奋地摇来摇去。
记者注意到,短短几分钟里,陆续有四五名儿童以同样的方式“体验”该器材。还有孩子兴致勃勃地把腹肌板当滑梯,爬上稍高的一头坐好,朝低处滑下去,旁边则是小心翼翼生怕他们摔着的家长。
随后,记者又走访了河北省省会的几个小区,发现这些小区里的幼儿们也喜欢聚集在安有户外健身设施的区域玩耍。在东岗怡园小区北侧的健身区,记者看到,很多幼儿争相攀爬健身栏杆,家长们拦也拦不住,只得一边看护着一边叮嘱:“小心,小心啊。”还有的幼儿喜欢在健身器材的空隙处钻来钻去,有的坐在漫步机其中一个踩踏板上让家长帮着摇以体验“荡秋千”……
近年来,户外健身场地设施在河北省公园、广场及社区不断增多,但这些健身场地设施多是为了满足成年人健身的需求,而忽视了少年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儿童运动游戏的需要。为了体验运动的快乐,好动的“熊孩子”们便开始玩起为成人设计的健身器材,搞不好就会发生危险。今年,石家庄市长安区的紫晶公园和高邑县的中兴广场就曾发生儿童被卡在健身器材上的事件。
“我们也知道让小孩子玩这些户外健身设施不安全,但是小区里以及附近公园里都没有儿童户外运动空间和设施,孩子们正是好动的年龄,一到外面就想‘撒欢儿’,怎么办呢?”东岗怡园小区居民徐红艳无奈地说。
据她介绍,附近公园里倒是有旋转木马、音乐摇椅、旋转飞机等儿童游乐设施,收费不说,关键是不能满足孩子们的日常运动需求。“要是小区、公园里能多些适合儿童的运动设施就好了!”
“孩子们‘钟情’成人健身设施的背后,其实反映的是城市里公共儿童运动场地设施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儿童运动体验需求的满足。”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全国体育运动学校联合会幼儿体育分会副会长、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少年儿童脊柱问题学组副组长赵焕彬说,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儿童多进行户外运动好处多多,绝大部分人的体育运动习惯和能力是在儿童时期养成的。近年来,儿童健康失调、感统失调的问题增多,高低肩、长短腿、小胖墩等的增多,都与童年缺乏足够的体育锻炼、没有养成运动习惯有很大关系。
为此,2011年出台的《河北省儿童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应加大儿童活动场所建设,将儿童活动场所和设施建设纳入社区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规划。2019年6月发布的国内首部《学龄前儿童(3至6岁)运动指南(专家共识版)》建议,学龄前儿童每天应进行至少120分钟的户外活动。
近年来,河北省一些新建小区、公园里专门设置了儿童户外活动区域和器材,受到孩子们的欢迎,但从整体上看,儿童户外运动场地设施尤其是户外公共运动场地设施数量仍极为缺乏。
北方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规划师郜鹏认为,这一方面是由于河北省部分城市目前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相对不足,许多老旧社区和小型公园进行规划建设时更多考虑的是健身场地设施对于各类人群的均好性,无法兼顾儿童等特定群体的需求;另一方面,使用儿童体育设施可能导致的安全责任问题,也让一些具备设置条件的社区、公园、广场等“踌躇不前”。
“不能因一些客观因素而忽视儿童的户外体育需求。”赵焕彬认为,全民健身不能忘了孩子。社区、公园等作为儿童户外活动的重要区域,应增设适合儿童运动的公共场地设施,以便健身“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青少年的体育运动习惯。
图为一名儿童正在尝试使用一个成人训练腿部力量的健身器材。 河北日报记者赵瑞雪摄
•不断挖掘公共场地潜力,为儿童成长营造“友好”环境
树屋、滑梯、免费游乐场……5月16日,家住固安县郦湖小区的楠楠在妈妈和小姨的陪伴下,在县儿童公园度过了一个开心的周末。
“小区里有孩子玩的滑梯,出门不远的郦湖公园还有儿童活动区,开车十多分钟就能到专门为儿童建的儿童公园……”掰着手指数外甥女楠楠的这些户外活动“福利”,作为小姨的张凯都有些羡慕。
以“一米高度”审视城市建设,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儿童运动诉求,带动儿童相关场地设施的建设——楠楠的“幸福生活”,源于固安县在省内率先探索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据该县妇联主席、儿童友好型城市创建办主任张艳玲介绍,该县由县政府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牵头,县教育和体育局、社区分管部门等各相关责任单位作为创建主体,合力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目前,除一些不具备场地条件的老旧小区外,根据各个社区的情况,均因地制宜地安放了儿童健身娱乐设施。绝大部分公园增设了儿童健身娱乐区,县里还专门建设了儿童主题公园。
近年来,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成了国内城市规划的“热词”,深圳、上海、武汉、北京等已纷纷将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提上日程。实际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1996年就发出了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倡议,旨在为儿童创建安全、包容、充分响应需求的城市和社区,其中,增加儿童户外运动场地是重头戏。
据郜鹏介绍,在国外的儿童友好型城市中,不乏一些高密度、好创意的儿童运动场地设施建设经典案例,如美国丹佛的“见学地景”儿童户外游乐场地、丹麦哥本哈根的“点状游戏场”系统等。“虽然从实际来看,短期内各地都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不太现实,但河北省其他城市可以借鉴固安的做法,通过城市修补,提升现有公共场地和设施的潜力,对应各级生活圈开辟相应级别的儿童运动和游戏区域。”他说。
“儿童户外运动其实并不需要多么高大上的设施器材,关键是适合。设几架秋千、几根平衡木,或是能攀爬的缓坡、简单的滑梯……花钱不多,就能让孩子们享受运动的快乐。”河北省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樊雅丽认为,儿童户外运动场地不用很大,关键是总量要多起来,最好能实现“举步可就”;设施不需豪华,关键是要符合孩子们的身心特点,让他们喜欢玩、愿意玩。
赵焕彬介绍,目前儿童社区体育设施标准几乎空白,滑梯一类的设备被归为娱乐设施。他认为,要保障儿童户外运动设施使用安全,首先应完善相关建设和使用标准。同时,做好儿童户外运动场地设施统计和监管工作,将其纳入现有的公共体育设施维护范围内。还可培养为儿童社会体育提供服务的社会指导员,从而为儿童健身发展提供更“友好”的环境。(河北日报记者赵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