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今天,致敬河北最闪亮的“星”

2020-05-31 03:02:01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小时候,很多人梦想成为“科学家”。

因为他们的奇思妙想,

让世界充满了“新鲜”。

长大后,我们渐渐明白,

并非人人都能成为科技工作者,

但科学家们锲而不舍、勇攀高峰的精神,

仍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

今天是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为建设科技强国“添砖加瓦”,

河北也有这样一群默默奉献的人!

—01—

他们,是“点石成金”的“科技财神”

李保国(前左)在河北省内丘县岗底村向村民讲解果树修剪知识(2016年1月2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35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他俯下身子为群众脱贫觅出路,用科技把荒山秃岭抛进历史,把绿水青山留给未来;

每年进山“务农”超过200天,他吃着馍就白开水当餐饭,用担当让贫穷困苦成为过去,让富裕文明渐成现实。

他就是河北农业大学已故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开创山区扶贫新路的太行山上“新愚公”。

河北农业大学科技特派员(右二)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面对面交流,开展春季管理技术培训。 河北省科技厅供图

沿着李保国的路继续走下去,河北万余名科技特派员把“办公室”搬到农民的炕头上、院子中和大棚里,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带着农民赚,让科技服务更好地满足农民需求。

2020年初,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等13个县和涿鹿县赵家蓬区退出贫困县,至此6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河北历史上首次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

—02—

他们,用河北智慧推进“中国创造”

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冷轧板带装备及工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术带头人、燕山大学副校长张福成(左二)。 资料图

中国铁路经过6次大提速,终于飞驰驶进了高铁时代。然而,想让火车跑得快可不是“踩脚油门”那么简单:高速、重载、跨区间无缝铁路……这些都是横亘在科研人员眼前的“大山”。

实验、失败,再实验、再失败……大胆创新、勇于尝试、决不放弃,20多年来,他突破了高速重载铁路全线无缝瓶颈、颠覆了美国爆炸预硬化高锰钢辙叉技术标准……

他就是华北理工大学校长张福成,靠创新炼出一炉“中国好钢”。

图为孙晨华在工作中。 中国电科54所供图

人们常用“通天盖地”来形容卫星通信的神通广大。在这个技术制高点上,欧美国家比我国起步早了几十年。

缩小“起跑线”上的差距,她“5+2”“白+黑”地连轴转,提出并确定我国第一套MF-TDMA及MF-TDMA/FDMA融合卫星通信体制;主研并创建我国首个卫星移动通信运控体系,为系统面向30万用户提供运营级服务奠定基础……

她就是中国电科集团首席专家、54所副总工程师孙晨华,让卫星通信走向“中国创造”。

在创新引领中加快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2019年,数字经济、氢能源、电子纸、大健康……河北一个个新兴项目加速落地,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快于规上工业增速4.7个百分点。

—03—

他们,为科学研究“夯基垒石”

工作中的田永君。 资料图 

怎样寻找更硬的新材料?过去,科学家们只有合成出来后才能进行比较,需要耗费大量的人、财、物等资源。

挑战不可能,他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最终一篇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的文章,解决了“硬度定量预测”这个学术界公认的难题:“不必事先合成,我就知道谁比谁硬。”

他就是燕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田永君,沉心20年终于揭开“硬度的面纱”。

2018年7月12日,赵治海(中)与他的学生们在张杂谷试验田里查看长势。 河北日报记者耿辉摄

40年找到一颗好种子,背后同样是经过时间考验的定力。

上世纪80年代,张家口谷子种植近200万亩,亩产却不足140公斤,许多以种谷为生的农民挣扎在贫困线上。他带领科研团队一遍遍筛选、一天天重复,最终收获了稳居世界亩产第一的“张杂谷”。

他就是张家口市农科院谷子研究所所长赵治海,靠一粒种子帮农民端牢了手中的饭碗。

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做前人没做过的事,在创新这场“壮丽的探险”中,河北科技工作者一路披荆斩棘。2019年,全省投入研发经费499.7亿元,增幅超过10%,攻关核心技术、加强原始创新,河北正跑出加速度。

他们的名字还有很多:杜彦良、刘玉岭、王新东、卢庆国、李金来、李振江……一项项“硬核”科技成果背后,都凝结着他们的心血与汗水。

他们,就是燕赵大地上最闪亮的“星”!

(编辑 | 张怀琛 张宇昊 美编 | 张婷)

责任编辑:张云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