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艺批评如何引领文艺创作攀登高峰,如何更好地面对新的挑战和考验,是新时代文艺批评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文艺批评如何帮助作家和写作者在急剧发展变化的转型期获得对文艺创作现实的总体性认识,推动文艺创作可持续健康发展,是摆在文艺批评工作者面前的重要命题。文艺批评要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加强专业精神和精准意识。检视我们的文艺批评,或者偏重于一味表扬、正面肯定,或者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因此,认真梳理文艺批评实践,力求使我们的文艺批评做到专业、精准,“坏处说坏,好处说好”,对于我们深入开展积极有效的文艺批评活动,提升文艺批评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观察者、评判者、守护者和引领者。新时代的文艺批评体现在作家、艺术家和广大读者能够感受到批评者对于现实生活和文艺创作现场强烈的介入意识、敢于承担的责任意识和合乎规范、入情入理的专业精神。批评家要勇于直面社会现实和文艺创作的现状,要具备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要有较高的审美能力,为创作者和读者遴选出文艺精品。文艺批评工作者写出的文字,要针对所处时代的社会现实和文艺现状,敢于激浊扬清,针砭时弊。批评家的文章,不仅可以反映出深厚的学养,更应葆有传统文人的操守,从而对当代文艺创作与批评实践产生切实有效的推动作用。
好的文艺批评绝非如今盛行的捧杀,亦非时有出现的野蛮棒杀。从本体论角度讲,体现专业精神的文艺批评,要始终致力于人的发现,把民族灵魂的重铸视为写作评论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样的文艺批评应当贯穿当代文艺发展的整体性进程,既反对僵化的方法论,又不全盘接受西方文论中的时髦主义和混沌立场,而是经过独立思考之后的价值重建。这样的文艺批评,才是新时代文艺美学在文艺批评实践中的科学体现。文艺批评坚持专业精神,就要不流于僵化、凝滞,以开放的、宽广的视野,审视和评判各种文艺作品、现象、思潮。
文艺批评的精准意识,要求批评家不刻意追求方法、理论的高深,而是满怀诚意地积极探讨文艺创作面对的现实难题,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批评的勇气,直面社会现实、文艺现实以及批评家自我的内心现实,从别林斯基、鲁迅等文学批评大师身上获得勇气与智慧,从他们留下的丰富文学遗产中汲取批评的力量,不断推进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的繁荣发展。按照别林斯基的观点,文艺批评应该引领文艺创作并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具有专业精神和精准意识的文艺批评,应该达到这样的效果。文艺批评理应走在文艺创作的前沿,密切关注整个时代的文艺创作,推进文艺创作的发展进程。文艺批评工作者要不断释放自己在公共领域的影响力,为达到上述目的不怕付出更多。
体现专业精神和精准意识的文艺批评,不会充当文艺创作的脂粉和蜂蜜,更多时候是苦口良药。所以,批评家要有一副直面挑战与挫折的“硬骨头”,以及介入文艺现实的探险精神,这一点要向鲁迅先生学习。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作为文艺批评家的鲁迅骨头是最硬的,这种硬骨头源于对真理的绝对忠诚和追求。作为批评界的猛士,鲁迅的《文化偏至论》《中国小说史略》《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等经典论述,都彰显了他文艺批评的风骨和个性。
如今,我们的文艺创作可以说是空前繁荣,但在繁荣表象下,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对此,每一个文艺批评工作者都应反思。马克思说,“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的良知、人格力量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终极体现。就文艺批评而论,这种力量是为社会现实和文艺现实的不断向好而存在、呈现的。文艺批评工作者的人格力量和求是精神,是在社会现实和文艺现实相生相克、彼此砥砺中生成的,是对生活现实的积极干预和对文艺现实的勇敢介入。对于人格力量与求是精神的推崇与珍视,使文艺批评工作者在恪守专业精神、树立精准意识时,自觉赋予自我以勇者的崇高品质。一个文艺批评工作者的灵魂应该是纯洁的,要立志为文艺的真善美目标而奋斗,自觉遵守文艺批评的准则,坚持文本细读方法,坚守客观公正立场,不虚张声势,不好高骛远,做到靶标精准,批评有力,仰不负天、俯不负地,外不负人、内不负我,努力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事业向着高峰奋进。(周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