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河北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提出,到2030年底,80%以上的县 (市、区)开展社区康复服务

2020-05-06 13:52:56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河北新闻网讯(河北日报记者张淑会)健康河北领导小组印发的《健康中国·河北行动 (2020—2030年)》明确,将实施心理健康促进行动。该行动提出,到2030年底,80%以上的县 (市、区)开展社区康复服务,在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的县 (市、区),60%以上的居家患者接受社区康复服务。

■治疗身体疾病,要重视心理因素的影响

对于个人和家庭,该行动提出,要提高心理健康意识,主动学习和了解心理健康知识,保持积极健康情绪。倡导养德养生理念,提高心理复原力。治疗身体疾病,要重视心理因素的影响。自我调适不能缓解时,选择寻求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及时疏导情绪,预防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发生。

使用科学的方法缓解压力。保持乐观、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正确认识重大生活、工作变故等事件对人的心理造成的影响,学习基本的减压知识,学会科学有益的心理调适方法。理性看待客观现实,消除不良情绪和想法,学会自我正确调整,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积极寻求人际支持,适当倾诉与求助。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避免用吸烟、饮酒、沉迷网络或游戏等不健康方式减压。

重视睡眠健康。保证充足睡眠,对工作、学习、娱乐、休息,要坚持科学作息规律。认识睡眠问题引发的不良心理,出现睡眠不足等睡眠问题时及时就医。要在专业指导下改善睡眠,遵医嘱服药。

培养科学运动习惯。选择培养适合自己的运动爱好,发挥运动对情绪的调节作用,出现轻度情绪困扰时,结合运动促进情绪缓解。

正确认识抑郁、焦虑等常见情绪问题。注意通过自我调适或心理咨询缓解消除一过性 (某一临床症状或体征在短时间内出现一次)的或短期的抑郁、焦虑情绪。对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科学通过药物、心理干预或两者相结合方式治疗。出现心理行为问题要向医院相关科室、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等寻求帮助。

精神疾病治疗要遵医嘱。要到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专科门诊诊断精神疾病,确诊后应及时接受正规治疗,遵照医嘱全程、不间断、按时按量服药,在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不急于减药、停药。按时复诊,听从医生指导。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精神类药物,不自行任意服用。

关怀和理解精神障碍患者,不能歧视他们。精神疾病是可防可治的,对精神障碍患者要尊重、不歧视。要为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属、照护者提供支持性环境,提高患者心理行为技能。

关注家庭成员心理状况。家庭成员之间要平等沟通交流,尊重心理需求。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矛盾时,不采用过激的言语或伤害行为,不冷漠回避。及时疏导不良情绪,营造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关爱的家庭氛围。

■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员工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专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对发现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个体,提供规范的诊疗服务,减轻患者心理痛苦,促进患者康复。医务人员应对身体疾病,特别是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等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心理辅导。

发挥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作用,对各类临床科室医务人员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培训,普及心理咨询和治疗技术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提高抑郁、焦虑、认知障碍、孤独症等心理行为问题和常见精神障碍的筛查、识别、处置能力。推广中医心理调摄特色技术方法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

各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和其他用人单位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员工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鼓励依托本单位共青团、工会、妇联、人力资源部门、卫生室等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并建立心理健康服务团队,或通过购买服务形式,为员工 (学生)提供健康宣传、心理评估、教育培训、咨询辅导等服务,主动寻求心理健康服务创造条件。对处于特定时期、特定岗位,或经历特殊突发事件的员工 (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援助。

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协会、妇女之家、残疾人康复机构及有资质的社会组织要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专兼职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工作者,引入社会力量,为空巢、丧偶、失能、失智老年人,留守妇女儿童,残疾人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成员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多渠道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书刊、动漫等形式,广泛运用门户网站、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等平台,组织创作、播出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精品和公益广告,传播自尊自信、乐观向上的现代文明理念和心理健康知识。

依托城乡社区综治中心等综合服务管理机构及设施建立心理咨询 (辅导)室或社会工作室 (站),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辅导人员或社会工作者,搭建基层心理健康服务平台。整合社会资源,设立市县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完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网络。培育社会化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鼓励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创办社会心理服务机构。通过向社会心理服务机构购买服务等方式,逐步扩大服务覆盖面。

加大应用型心理健康工作人员培养力度,推进高等院校开设相关专业。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工作人员培养和使用的制度建设,积极设立心理健康服务岗位。支持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能力建设,完善人事薪酬分配制度,体现心理治疗服务的劳务价值。逐步将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纳入专业技术岗位设置与管理体系,畅通职业发展渠道。

各级政法、卫生健康部门会同公安、民政、司法、残联等部门建立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机制,多渠道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日常发现、登记、随访、危险性评估、服药指导等服务,动员社区组织、患者家属参与居家患者管理服务。建立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社区康复机构及社会组织、家庭相互衔接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加强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对社区康复机构的技术指导。

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工作。卫生健康、政法、民政等部门建立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热线服务、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精神科治疗等衔接合作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服务模式。将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纳入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队伍的专业化、系统化建设。建立省市级心理援助热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为公众提供便捷、高效的心理援助服务,降低咨询者自杀自伤风险。

责任编辑:孔思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