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尖绣花+质量意识”,打造精细化考古样板
4月的广州,春暖花开。尽管此刻已是暨南大学教师,郭明建却总会想起广袤的雄安田野。作为雄安新区联合考古队二组组长,郭明建在过去3年里全程参与了雄安考古的调查、勘探、发掘和资料整理,对考古中的“雄安质量”深有体会。
“我的理解,雄安考古中的‘雄安质量’,一方面体现在考古信息系统等先进设备和技术的应用,以及环境考古、遥感考古等学科交叉研究课题的实施,另一方面更体现在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中的极为具体的方法创新和工作细化。”郭明建说。
其中,不得不提到以最小堆积为基础单位的考古发掘方法。“以研究人体打个比方,以前是以四肢五官等为最基础研究单位,如今是以组织或细胞为最基础研究单位,独立进行测绘、影像等操作,自然了解得更精微清楚。”郭明建说,这一方法便于随时纠误,能更有效复原堆积形成过程,往往对整个遗迹性质和堆积形成带来全新认识。
类似这样的精细化操作,必将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在雄安考古中。
“比如南阳遗址发掘中,我们既注重引入‘大南阳’概念涵盖整体,同时也特别注意对具体堆积的精细化发掘和整理,透物见人,针尖绣花,让文物自己鲜活起来。”张晓峥说,精细化的发掘和资料整理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更客观精准的材料,不仅是我国田野考古技术和理念不断进步的结果,更充分反映了考古人对“雄安质量”的孜孜追求。(河北日报记者龚正龙)